大語文的蒙太奇

高考,特別是語文高考,在中國,總是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思考:國家意誌,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社會發展,曆史複興,人生價值,等等等等。語文真的很大,大語文觀真的值得下大力氣研究。

思考之一:語文與人生

每年高考,首發科目是語文,社會關注的熱點是語文,最能引發人們思考的還是語文。為什麼?如果從更為理性的角度來說,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中國人的人生,本來就是語文人生。

從事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者告訴我們,西方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承傳,是一種研究事理物理的邏輯;而東方文化則是一種詩性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關注生命的道統;從事語言與文化跨學科研究的專家啟發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並非僅僅學習使用一種語言交際工具,實質上是學習一種文化傳統,一種世界觀、方法論;而在中國文化曆史中,積澱得最深沉的部分,是藝術、是文學。詩文以取士、文章以經國的人才選拔模式和治國方略更是根深蒂固。

詩性文化與人本道統,滋潤和規範了中華民族的情感心理,豐富的想象力,深沉的鄉土情結,老老幼幼的人際關係,天人合一的人生價值;以榮譽為基礎的評價標準,以和諧為極致的審美追求,以憂患為核心的天下意識,以自由為理想的哲學境界,幾乎構成了中國人現實世俗生活與理想精神生活的全部。

近些年,語文學界在做一個大題目——大語文觀,對大語文觀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語文教學規律把握,各學科教學整合等方麵形成了一些共識,但我以為,對語文學科之“大”的研究還很不夠:還沒有放到語文人生的大環境下來思考、研究。

思考之二:語文與社會

任何一個文明社會,都必然要和語言文字發生關係,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與人的交際、社會關係的維係都不能沒有語言文字。雖然我們在自然科學的許多方麵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但是,我們的社會仍然還是一個語文社會。

語文社會的特點是什麼?

你的生活離不開語文——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是語文。語文在主導你的生活。語文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很多時候往往會超越語文本身的作用甚至成為唯一。

你的思維方式離不開語文——你總想找一個非常具體的恰當的詞句來表達你的思想認識而不是運用一個符號數字或者其他的表達式。你總是離不開感性的羈袢和約束。

你的認識水平局限於語文而不是意象的或邏輯的。你總是經常感受到智慧的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苦惱。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上帝曰,我不進天堂,誰進天堂?而尼采則說,上帝死了!既然上帝已經死啦,地獄和天堂也就沒有了,我們隻能靠自己。我們必須超越語文而達到數學的進而是藝術的境界。

也許,語文社會——數字社會——藝術社會的道路,就是一條由模糊經曆精確從而達到個性化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