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道高考題談詩歌鑒賞的指導(1 / 3)

從幾道高考題談詩歌鑒賞的指導

古詩鑒賞,一題6分,這個比重是很大的,考生多半會在這道題上拉開距離。《考試說明》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要求有兩點:“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意象、語言、風格、表達技巧、表現手法;二是分析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意境。”根據這一要求,加之這種主觀題型初次出現,這道題的設置,一般說來不會太難。但如何做好這道題呢?

閱讀下麵詩歌,然後回答問題(6分)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002年高考題)

分析與解答洛城:洛陽,唐代的東都。暗飛聲:從遠處飄來的聲音。散入:飄入。折柳:《折楊柳》,古樂曲名,屬漢代橫吹曲,內容多寫傷春離別之情。故園情:思念故鄉之情。

這首詩,前兩句寫笛聲的美妙動人,同時作者凝神諦聽、心神為之而動的情景,似乎也浮現在我們麵前。第三句進一步寫笛子吹奏的內容。的四句一個跳躍,由寫聽笛轉而抒情,使作者的鄉思在春夜、春風及美妙的笛聲中自然得到升華。

“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答第一問)。

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解答第二問)。此問亦可答為:異地夜間聞“折柳”曲,不免引起遊子對“故園”的思念之情。“折柳”一詞是顯現詩歌主旨之筆,故“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之筆。

一.詩作審讀

1.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拿到題目,不要匆忙動筆。首先審視一下,作者是否熟悉,作品是否與以前的題目有關聯或共同點(如題材、主旨、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若是詩文大家,我們應盡力回憶起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個人的經曆、作品的風格。對於非著名詩詞曲作家,應充分重視作品朝代和題下小注(高考試卷無多餘字句)。

例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清新飄逸,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歌則沉鬱頓挫。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的詩風也有細微的差異。王詩中更富有禪味,意境幽美;孟詩中則更多生活氣息。

2.推敲詩題以明意旨

題目即詩歌的額頭,富含著諸多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

例如:《楓橋夜泊》從“楓橋”、“夜”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姑蘇城外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推知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漂泊情懷。

3.品位語言披文入境

古詩中的一些重要的詞句有時會對表情達意起到關鍵作用。文有文眼,詩有詩眼。所謂詩眼即詩詞中最能體現題旨、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抓住詩眼便可知曉詩歌的情感脈絡。做詩歌鑒賞題要祛除膽怯心理,養成逐字逐句品位語言、分析形象,反複誦讀、把握作品的表現技巧及意境的閱讀習慣。讀“懂”作品是讀“透”作品的前提,準確理解是科學賞析的關鍵。

(1)詩歌主旨往往是藏而不露的。“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我們在鑒賞作品時,由於沒有選項這個階梯可借助,對作品思想上和藝術上的精妙之處,隻有逐字逐句地推敲、玩味,才能對那些隱藏於語意深處的“七分”用意達到準確的領悟,才能寫出合乎要求、合乎情理的鑒賞性文章。

(2)詩歌語言往往是凝練而富有形象性的。因此,我們若要準確的把握詩歌的內容、主旨和意境,就必須透過文字的表象,進入作品的情境中去。“詩言誌”,詩歌中既然滲透了作者個人的主觀情感,所以我們在賞析時,就要善於“體其情"、“知其意”。披文觀詩,不僅在於疏通字句,更要能把握藝術形象之中的情感內涵。

4.把握特色重點突破

從高考命題的角度看,選做鑒賞的古代詩歌,均是篇幅比較短小,語言較為淺易,特色較為明顯,多為寫景、詠物、詠史的詩作。因此,我們品味語言的基礎上,要盡力把握詩歌在語言、修辭、立意方麵的特色。這樣,更有利於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從而寫出符合要求、合乎情理的鑒賞性文章。

如:送別詩應注意誰送誰,表達的是依依不舍之情還是分別後的思念或是對遠行友人的勸勉。懷古詩一般是憑吊古代的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歎。戰爭詩和思鄉詩,大多表現對戰爭的厭惡對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也有表現詩人殺敵報國的豪情。借景抒情、詠物言誌詩多表現作者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質,或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

二寫法指津

1.填空型:看清題目要求,注意題目空格前後相互照應的語言及能給我們啟發、暗示的文字。所需信息盡量在詩句中提取。

2.問答型:認真審題、明了要求。讀全、讀準、讀懂題目。明確答案來源於何處(如全詩、上闋、首聯等),答題要有得分點意識。

做到“問什麼,寫什麼;要什麼,給什麼”。一般可采用“總-分-總”式。(1)概括特色(一個判斷以標明觀點,回答題中所問)(2)扣住要求,結合詩句進行分析闡述,以證明觀點。(3)揭示這樣寫的好處。即詩歌寫了什麼、如何寫的、這樣寫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