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時間一晃,又過去了兩年。
這兩年來,蘇陽白天學習獨孤九劍,晚上勤練九陽神功,時至今日,已然開始修煉第四冊,真氣之雄厚,完全不輸於之前的嶽不群。
學劍期間,蘇陽也從風清揚這裏了解到了不少武學常識。
如:武功有內、外之分,此二者雖然都是煉精化氣,但前者將真氣導入丹田儲存,後者卻散至全身,淬煉筋骨皮肉。
內功不提,外功之中,最被人熟知的便是少林寺的金鍾罩鐵布衫,以及更為厲害的金剛不壞神功。
然武學分內外,武功招式也就相應的有了內外之分。但此二者,既有不同之處,卻也有相同之處。
不同者,內功招式須得雄渾真氣輔助,才能發揮絕強威力;而外功招式想要與之抗衡,就得練就一副精鋼之軀。
相同者,兩種招式都是根據天地萬物變化之理而創出,或師法天地之勢,或師法氣象之理,或師法虎、鷹等獸之捕食動作,等等。
尤其是前二者,已有《易經》奇書歸納總結,是以,諸多武學之理都與易經密不可分。
然而,修煉內、外之功,難易卻有所不同。修煉外功者,前期短短時日,便可看到顯著效果,但越往後,越難修煉,突破境界更是異常艱難。
與之相較,內功修者,前期戰力不顯,但後期卻厚積薄發,精進顯著,突破境界往往容易很多。
最顯著的例子便是華山劍、氣二宗,初期之時,劍宗弟子輕易就可戰勝氣宗弟子,但到了後期,劍宗弟子精進緩慢,而氣宗弟子的武功修為卻一日千裏。
故而,千百年來,武林中聲名顯赫者,多為內功修者。但內、外之功實無強弱之分,武學之道,終是殊途同歸。
不過,內、外功無強弱之分,武學秘笈卻有優劣之別。較之下乘秘笈,上乘秘笈於武學之理描述更細、更深,修者於武學之道,也理解的更快、更深,武功修為、戰力也就隨之增強。
如蘇陽所學之《獨孤九劍》,就是一門內外兼顧的上乘劍法,其中講述的用劍之理極其奧妙精微。
否則,風清揚也不會於年紀輕輕之時,就仗之而獨領風騷,令狐衝更不會在無一絲真氣的情況下,一劍刺瞎八大高手的眼睛。
至此,蘇陽也知自己的劍、氣相輔相輔相成之說,雖不錯,卻也較為片麵。
而除此常識外,蘇陽還了解到了武學境界的劃分。
武林中人均將武者分為六個境界,從弱到強,分別為不入流、三流、二流、一流、宗師、天人。
不入流不提,能入得三流者,便算是一方高手。此時,其修為(不分內外)有所小成,同時對付二三十個體格健壯的戰場老兵不是問題。
一般來說,尋常小門小派的親傳弟子,大門大派的三代弟子都可算得三流高手。
相比較三流,二流高手的武學修為更進一步,對付七八個三流高手不在話下,一般多為小門小派的掌門,大門大派的二代弟子。
然而,一流高手就比較罕見了,此時,他們的武學修為都已經大成,於武學之道,已經隱隱有了屬於自己的理解。正常而言,嶽不群等五嶽劍派的掌門就屬於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