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古典詩詞三法(1 / 2)

賞析古典詩詞三法

近年來,高考語文非常重視提高學生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2002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把客觀判斷題改成了主觀賞析題,增加了難度,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此一題型的變化有可能朝著寫整段賞析文字的方向發展。如何提高學生這方麵的能力以應對形勢的不斷發展?筆者在學法指導中分別從思想感情、形象(意象)、語言等方麵總結出了賞析三法。

其一,整體認知,抓住“詩眼”,領會感情。

古典詩歌傾訴的情感概括起來不外乎親情、鄉情、友情、愛情等,而這些情感的宣泄有時會聚焦在某一句甚至是某一個字上,這個“一句”、“一字”即為整首詩詞的“詩眼”,它往往是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顯現的,教者引導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篩選出這些“詩眼”,將有助於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傾向和詩歌的主旨。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17小題,選用了李白的一首絕句《春夜洛城聞笛》,其“詩眼”即是第四句“故園情”三字,“何人不起故園情?”運用反問的修辭直抒胸臆,“故園情”即鄉情,表達了思鄉之情。

再如杜甫的一首律詩《月夜》(見後文的附錄),整首詩的“詩眼”為頷聯的“憶長安”,“憶長安”也即“憶親人”(杜甫為叛軍所獲,解往長安,與妻兒分離),全詩表現了“月夜思家”的情愫。

又如柳永的《雨霖鈴》,全篇的“詩眼”為“多情自古傷離別”一句,抒發了戀人之間因離別而感傷的情懷。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晉代陸機有雲:“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詩眼即全篇之“警策”。抓住了“詩眼”,領會了感情,把握了主旨,將起到高屋建瓴之功效,其他問題必定能順勢化解。

其二,感受形象,二度創造,品味寓意。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也可稱“意象”,不限於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凡涉及的人、物、景觀,花、鳥、蟲、魚,都可曰“形象”。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複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形象”。教者應著重鼓勵學生聯係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在腦海中自我創造詩歌形象的動感畫麵,如電影裏的特寫境頭一樣,補充形象的細枝末節,以加深對形象理解(見後文學生練習中對“綠羅裙”這一形象的“二度創造”)。其中尤其要求學生注意搜集整理的是,在紛繁複雜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賦予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如:“月”能思鄉;“星”可傳恨;“水”喻愁多;“梅、菊”有高潔品行;“鬆”有淩雲之誌;“柳”有溫柔之美,又兼輕薄之嫌,同時“柳”在唐宋詩詞中還特別地被賦予了“惜別懷遠”之意,如前文引述的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聞折柳”,“折柳”的寓意是什麼?如果我們的學生平時注重了整理歸納,考試時就能恰當地聯係諸如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寓戀人的惜別傷感之意),王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寓朋友間互道珍重),從而使“折柳”的寓意迎刃而解。

其三,推敲語言,換字比較,傳達效果。

古人講究煉字,賈島的“推”“敲”二字,王安石的“綠”字可為印證。筆者在指導學生品味詩歌語言時感到多數學生欠缺的並非辨不清哪個字煉得好,而是對好在哪裏,表達效果怎樣頗費躊躇,說不出所以然來。可見我們的學生整體朦朧的感覺還是有的,隻是沒能掌握揣摩語言的方法。《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有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直’字似無理,‘圓’字也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找不出兩個字來。”香菱不過是丫環、仆人,她的古詩鑒賞基礎不會比我們的高中生好到哪兒去,但她所說的“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的方法,筆者認為倒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法寶,因此,我們在品味語言的表達效果時,可以運用換字比較的手段,引進比較對象,使高下、優劣的差異突顯出來,有助於喚醒發散思維,準確表情達意。教者可引導學生著重注意詩句中的一些動詞,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斜”換成“飛”行不行?——“斜”字裏不僅有“飛”的動作,而且蘊含著“飛”字所不能表現的形態美)。其次是一些表色彩的詞語,如“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燃”換成“紅”行不行?——“燃”不僅比“紅”更豔麗,而且也寫出了景物(花)的動態美)。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領略古典詩歌的語言美在準確、形象、生動,富有意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