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15課《羅密歐與朱麗葉》課後習題一:
仔細閱讀課文,討論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所蘊含的人文主義思想。
(7)、第17課《竇娥冤》課後習題四:
課文寫竇娥臨刑發出三樁誓願,她的冤屈和抗爭感天動地;《孔雀東南飛》寫劉蘭芝和焦仲卿雙雙殉情,化為雙飛鳥。這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試就這種寫法談談你的認識。
(8)、第19課《閨塾》課後習題三:
聯係《閨塾》這出戲,閱讀《語文讀本》第四冊的《遊園》。想一想:杜麗娘在“遊園”時思想感情有什麼變化,對她的變化你是怎樣認識的?
以上這些課後習題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但是單靠課堂教學是無法解決的。學生可以將這些問題轉化成研究性課題,並從課堂教學出發,調動已有的知識,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以問題為核心,向課外延伸和拓展。對於這類所需要時間較長的課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每周的研究型課程時間裏,按照研究性學習的一般方法完成。
2、語文教材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教學單元,每個單元都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學目標的幾篇課文組織在一起的,教師可以圍繞單元教學要點,設置研究性學習課題。以第三、四冊教材為例:
第三冊第一單元現當代、外國詩歌
第二單元漢魏六朝以前詩歌
第三單元唐宋詩詞
第四單元散文
第五單元散文
第六單元古代散文
第四冊第一單元現當代、外國小說
第二單元現當代、外國小說
第三單元中國古典小說
第四單元話劇
第五單元中國古典戲劇
第六單元中國傳奇小說
這兩冊教材以文學體裁為綱,選擇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力圖使學生對於這四種體裁的文學有比較全麵地認識,並初步學會評價鑒賞文學作品的方法。這些教材內容完全可以用來帶動相關問題的研究,如“詩歌研究”、“小說研究”、“戲劇研究”、“散文研究”等等。此外,第五六冊教材中的“孟子”文化專題研究、“紅樓”文化專題研究,也都是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好課題。如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是李白和杜甫的詩歌研究,筆者讓自己的學生在業餘時間裏多讀一些李杜的作品和研究李杜思想藝術的文章,然後完成一篇關於李白或杜甫的小論文,下麵是一位同學的有關“李杜”對比研究的小論文:
淺談李白與杜甫詩歌的不同
魯迅先生曾在《致楊霽雲》中這樣寫道:“我以為一切的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提到唐詩,就不能不提到二位唐詩之集大成者“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
用“詩仙”來形容李白,絕對是不足為過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群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天上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樣飄逸的文字真可謂是“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而透過“詩聖”杜甫的那些“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國憂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見一個儒家聖者的情操。
李白、杜甫有著同樣不得誌的境遇,但從兩者的詩傳達出來的感情卻是大相徑庭的。李白的詩中流露的是一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氣,認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自己的才能最終總會有用武之地的一天。即使不得誌,也可以“人生得意須盡歡”,甚至可以對名利嗤之以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詩中有一種一蹴而就的不羈與恃才傲物,而杜甫則顯得比較深沉和憂鬱。他曾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襟與氣魄拚搏,當他無法“居廟堂之高”,他仍然“憂其民”,在他自己極度困窘時,依然為關山北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潸然淚下。李白是個在世欲與幽穀之間尋找平衡的人,而杜甫無疑是一個“飄飄何所似”的苦行僧。
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是不同的,以至他們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個浪漫主義的詩人,在他飄逸隱怨的詩句中,充滿了奇特誇張的意象。“百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發出旺盛的激情和個性精神,把讀者帶到一個亦真亦幻的意識流中。而杜甫卻強調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揭示社會的本質。從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麗人行》、《並車行》中都,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戰爭對人民的傷害,並從中體會到作者詩文背後蘊藏的深深的人道主義精神。所以說,杜甫的詩是大唐盛世背後的苦難縮影,是一本飽含著時間重量的史書。
馬克思在談及希臘神話時說,“它仍然能夠給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麵還是一種規範和高不可及的範本。”這句話可以用來評價李、杜的詩歌。不管它們表達的是空靈飄逸還是抑鬱頓挫,它們都真實地展現了曆史的連續性,文化的傳承性和藝術的多元性,值得我們探究玩味。
3、《語文讀本》也是教材的一部分,也可以用於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語文讀本》的編寫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量,確保學生在高中三年內閱讀不少於300萬字的各類作品。它的許多篇目的安排都是與必修課本相呼應的,非常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某一方麵內容的理解,而且許多篇目還構成了比較大的研究背景,幫助對此有興趣的同學做深一步的研究。如高中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隻有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課文和魯迅研究專家王富仁的知識短文《魯迅的生平和創作》,《阿Q正傳》是一篇內容厚重的小說,最適合師生共同研讀,為此《語文讀本》中也選進了大量的相關篇目,意在幫助師生理解:
(1)、《〈呐喊〉自序》——魯迅
(2)、《〈阿Q正傳〉的成因》——魯迅
(3)、《示眾》——魯迅
(4)、《魯迅警世名言錄》
(5)、《論〈阿Q正傳〉》——張天翼
(6)、《對於國民性的思考和發掘》——林非
(7)、《簡論假洋鬼子》——屈正平
(8)、《論阿Q周圍的人物》——蔣星煜
(9)、《論〈阿Q正傳〉的幽默諷刺語言》——劉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