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帝及其後的皇帝分封藩王與太祖完全不同,太祖隻是虛封,而昭帝是實封。除王相府的官員外,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其他一切官員的任免權,擁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擁有不完整的外交權。當然,藩王仍然遵守按照當時並不見於明文,但所有藩王都知道的規定。”
“從表麵上看起來,因為藩王擁有的權力更大了,造反的可能性增加了,但一直到第一次社會革命前,並無任何藩王造反;確實有過藩王不聽從帝國中央政府的事情發生,但經過暗地裏的討價還價,中央與藩國總能達成一致意見,即使有時候十分勉強。”
“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第一,藩王的封地距離中央政府所在地太遠了。距離越遠,造反成功推翻原皇帝的可能性越低,對於藩王來說越不合算,明智的藩王們隻是采用抵製中央政府命令與增強對王相府控製這樣的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權勢,不去想約等於零的當皇帝的可能性。”
“第二,藩國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昭帝所加封藩王的地方都是非漢族聚集地,他要求每一位藩王在封地內努力推行對當地土著的同化政策,而且從中原遷移漢族人至藩國。第一代的藩王實力弱小無力反抗中央,當然不會造反;當第二代、第三代某些有野心的藩王估算自己造反的成功率時,就會忽然發現自己的封國雖然實力很強,但如果造反就會陷入很尷尬的境地。”
“這時同化進程尚未完成,封地內還有許多當地土著。以往這些土著之所以不反抗同化政策、不抵抗征收稅賦,是因為藩國之上有一個強大的宗主國,反抗不可能成功;但如果藩王造反,強大的宗主國消失,藩國的軍隊還要同宗主國的軍隊打仗無力在國內震懾他們,土著就不會再聽從藩國政府的命令,甚至造藩國的反。”
“同時,由於同化政策已經實行了許多年,封地內漢族與被同化的當地人也很多,如果廢除同化政策也會引起這些人的不滿,他們也不會再支持藩王。總而言之,一旦藩王造反,不僅無法動員藩國的全部力量,藩國內甚至會發生分裂,所以他們不會造反。”
“而中央這一階段也沒有撤藩。如果撤藩,由藩國承擔的事情就將由中央政府承擔。如果事情搞砸了導致土人大規模造反,不論是出大軍平叛,還是放棄藩國將當地漢人接回中原安置,花費都太大了,得不償失。所以曆代皇帝都沒有撤藩。”
“本來,如果沒有大規模社會變革的話,帝國中央政府與部分藩國會逐漸腐朽,對普通民眾的壓迫會越來越重,導致民間有人造反,帝國中央衰落,沒有腐朽的藩國會趁機出兵中原,圖謀成為皇帝。”
“但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有關工業革命的內容以後會細講,這節課就不多說了,總之,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與政治、軍事體製的變革,使得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成倍增加。在農業社會實力弱小的一方還有可能因為軍隊高昂的士氣、天才的指揮等原因打敗實力強大的一方,但工業社會,實力強大的一方隻會因為成本高於收益主動撤退,不可能被弱小一方打敗。第一次社會革命又是基本平穩渡過,中原沒有發生大規模動蕩,藩國絲毫沒有造反成功的可能,當然也不會造反。”
“可是,隨著第一次社會革命後工業進一步發展,卻逼得藩王不得不造反。在第一次社會革命後,貴族將資本家納入統治階級,儒生,哪怕是昭帝提倡的明禮派儒生也完全靠邊站了,貴族與資本家聯手控製國家。”
“他們聯手控製國家後,在中原對普通民眾極盡剝削,在藩國與外國大量傾銷商品,試圖摧毀藩國與外國的工業,要將全世界都變成像印度一樣的工業品傾銷地。藩國與外國的大多數人的利益都受到損害,對帝國中央非常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藩國與外國不得不改變同帝國中央的政策,反抗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