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分封製的變化二(2 / 2)

“這場戰爭於複興曆301年,也就是西元1668年結束,帝國中央與西北藩國聯盟在阿富汗的喀布爾簽訂停戰協定,暫時中止了這場戰爭。你們要記住,是暫時中止,理論上並未結束。這算不上太重要的考點,但選擇題有時候會考。”

“《喀布爾停戰協定》的簽訂,使得帝國中央的權威大幅度降低,原本還算恭順的南洋藩國見此也紛紛反抗帝國中央的剝削。雖然這些國家距離中原太近,拂菻與天方國家也很難援助,所以很容易被帝國中央鎮壓,但也使得帝國中央進一步失血衰弱。同時,權貴與資本家對自己因市場減少、還要出錢平叛導致收入降低不滿意,權貴與資本家互相掠奪財富的同時,他們也一起加大了對中原民眾的壓榨,使得國內矛盾日益加大。”

“國內矛盾,中央與藩國矛盾,權貴與資本家的矛盾,這一切,最終導致了第二次社會革命。第二次社會革命是大明曆史,也是世界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不僅是大明的革命,而是波及全世界的一次革命,對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也因此,第二次社會革命的內容是整個中學曆史的重點,每年大考都至少占10分。不過這部分內容要在下一章才講,這節課並不講。”

曆史老師在台上說這段話的時候,允熥忽然感覺同桌不大對勁,側頭看了一眼,發現他渾身在顫抖。允熥又看向其他貴族出身的同學,發現他們在老師提到‘第二次社會革命’這幾個字後表情也都不好看,不由得在心中暗道:‘第二次社會革命的影響這麼大?看來今天中午要好好看一看第二次社會革命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了。’

“第二次社會革命使得中原與南洋一片混亂,國家完全失去了秩序,印度也趁機脫離帝國而獨立。在這種混亂中,南洋許多穩定住國內局勢的藩王認為機會來了。此時南洋的民族同化已經基本完成,不會再發生一旦反叛藩國內就會分裂的情況,有能力出兵中原了。”

“首先出兵的是宋藩。宋藩位於呂宋島,距離中原很近,漢人很多,資源又很豐富,是當時南洋藩國中實力最強的。當時的宋縱王朱昌栒首先以平叛為名出兵中原,之後……,遂占領首都,逼迫莊帝將皇位讓給他,自立為帝。”

“但朱昌栒沒有穩定住局勢。在他逼迫莊帝讓位前,因為三百多年來帝係一直平穩傳承,人們心中皇帝是不可動搖、不可忤逆、不可觸犯的,除激進的叛軍外大多數人都真的將皇帝當做天子。朱昌栒的做法打破了籠罩在皇帝身上的神話,使得帝國局勢徹底不可收拾。”

“之後,蘇藩……,越藩……,蒲藩……,岷藩……,叛軍……,在中原混戰。趁著這個機會,西北藩國聯盟與漢洲藩國聯盟的獨立性進一步提高,拂菻與天方國家抓住機會快速發展。”

“經過了幾十年的混戰,這時最終收拾殘局的人出現了,他就是世襲宣國公、死後被追封為南岩毅郡王的張子騫。張子騫是淮南康公主與宣國忠襄公張無忌的後人,世代承襲宣國公之位。為平定蒙古,昭帝任命宣國忠襄公為宣府總兵、兼任北平知府,後來宣國公家世代擔任這兩個官職。第一次社會革命後、平帝在位時,撤銷了宣國公家的這兩個官職,但宣國公家仍然是大明頂級勳貴,在宣府、北平一帶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第二次社會革命一片混亂的時候,宣國公家為了自保,將北平、宣府兩地的軍權又收在手中,並且逐漸控製了河北、山西、熱河、察哈爾四省,以及當時名義上還是獨立國家的蒙古。”

“之後隨著混亂加劇,親眼見到百姓困苦,帝國建立三百年來的成果毀於一旦,拂菻與天方國家卻趁著這個時候快速發展,帝國將要落後於世界,接任宣國公的張子騫決定蕩平叛逆、重整秩序,他首先帶兵南下攻打山東,……,通過這一係列戰役,最終平定中原與南洋,重新恢複帝國聯邦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