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縣議會擁有審議政府年報、審核政府財政預算、彈劾政府官員、選舉省級議會議員、審議稅種設立等權力。隨著議會權力的擴大與穩固,逐漸能夠與府縣政府相抗衡。不過這不全是好事,對於那些設立了議會的縣來說,由於縣議會歸省議會管,縣裏上下都覺得自己歸省直管了,以議會為擋箭牌不聽府裏的命令,讓府政府非常頭疼。”
“省議會的權力與府縣議會差不多;到了國家議會層麵,就又不太一樣。國家要製定各項法律來規定國家如何運轉,如果將製定法律的權力完全交給國會,那政府的權力縮水太多了,重建國家的領導者雖然擔心再次發生社會變亂,但也不願自己的權力受到太大限製。經過反複議論,最後決定議會對於法律條文有否決權與修改權,但必須達到60%以上的議員反對才能建議修改,80%以上的議員才能否決。”
“即使如此,肅靖王朱忠栩仍然非常擔心,擔心政府被國會控製,擔心議會被暴民控製,他們的後代死無葬身之地。為此,又進行了長時間的考量後,將原本設想的議會改為議會下院,增設議會上院,由貴族擔任上院議員。至於如何成為上院議員,一開始肅靖王朱忠栩的想法是由他們幾個指定,但遭到了廣大有功之臣的反對,最後決定在每次上院議員換屆前由大多數貴族共同商議。”
“但這種方法仍然並不穩定,而且伯子男們也擔心王爺公爵們一票頂一百票,仍使得中等貴族的權力被侵奪。這種製度磕磕絆絆實行了幾十年後,這時帝國已經建立起完備且遍及全國的教育體係,有些小貴族忽然發現用能否考上大學來分辨是否適合成為上院議員非常公平,至少是他們能找到的最公平的方式,後來就形成了現在約定俗成的選拔製度:隻有考上大學的貴族子弟才能參加。因為僧並不比粥多,上院議員的產生就變得非常簡單了。”
“後來,這種以大學生為議員的風氣從上院吹到了下院。因為所有人都認為大考是最公平的考試,以大考成績論高低也是最公平的方式,所以國會下院的議員漸漸的也都是大學畢業生。”
“一開始隻有國會設立上院,但省府縣議會逐漸都設立了上院。省府縣議會上院議員不強求必須是大學生,因為沒有那麼多貴族大學生願意做府縣議員。當然,許多貴族大學生會把府縣議會作為跳板。其實下院也差不多,走選舉路線的平民大學生也是將府縣議會作為跳板。”
“與省府縣議會不用,國會上院是有實權的。國會上院是全國最高司法機構,同時擁有駁回下院議案的權力;省府縣議會上院則基本上就是給貴族的一個福利,幾乎沒有權力。不過國會上院雖然權力很大,但極少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