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3:大辯論上(1 / 2)

“中原的生育率持續走低,從385年的5.2一路下降到413年的1.4。這導致從427年前後開始,中原地區就麵臨青壯年勞動力不足,與養老保險金可能不足的問題。”

“在這樣的情形下,429年5月15日,在帝國首都應天府剛剛落成的國會大廈,發生了那次聞名世界的、意外的‘移民辯論’。”

“當天國會下院首先討論了開發北海省的問題。北海省大片土地都極其寒冷,但畢竟靠近大海,開發起來還容易些。但當來自當時組閣的團結黨的首相張嵇山先生向議員們介紹政府對於開發北海省的規劃時,忽然有一名共和黨的議員打斷他的話說道:‘規劃當然好做,但是開發北海省需要人,人從哪兒來?現在中原的工人都不夠用,又不可能跟古代似的流放一堆犯人去北海,你的規劃裏需要五百萬人去北海省,但在我看來你能招募到十分之一的人就不錯了。’

‘這是在規劃通過後要考慮的事情。’久經議員質詢的張嵇山並不慌張,平靜的說道。

‘我不這麼認為!’那名議員又大聲說道:‘如果不能解決勞動力問題,討論規劃時毫無意義的!’

‘附議!’許多共和黨議員紛紛說道。

議長這時發覺,這可能是共和黨一次有預謀的舉動。他與張嵇山進行簡單交流後,同共和黨在國會下院的領導者說道:‘李鈐記,貴黨是否要提出議案?’

‘是的,我們要提出議案。’李鈐記走到演講台旁,對張嵇山與議長行了一禮,之後麵對所有議員與旁觀的記者,出言說道:……”

“李鈐記先生提出的,就是人口問題。他認為,帝國為了維持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必須保證強大且齊全的工業;而強大且齊全的工業,必須維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而且人口結構必須健康;但當時的人口出生率已經不足以維持健康的人口結構,勞動力也在減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提議徹底取消365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移民法案》,允許南洋與西北藩屬地,當時仍叫藩國,的民眾自由遷移到中原,隻要連續工作滿五年,就能得到帝國中央的護照,享受與原本的居民完全一樣的待遇。”

“他還說到,西北與南洋藩國的民眾也願意遷移到中原生活。雖然西北與南洋藩國的人均生產總值與中原相差不大,但中原的社會福利遠比藩國要健全,對工人利益的保護製度也更加完善,藩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低於中原,他們都很羨慕中原民眾;隻要取消或修改《移民法案》,他們就會主動移居中原。”

“他最後還說到,南洋與西北藩國的人與中原人屬於同一民族,不會產生民族問題。”

“我不得不承認,李鈐記先生的話是對的。雖然南洋藩國在第二次社會革命中也被波及,但南洋在革命前隻是半工業社會,工人極少,仍以農業與農民為主。按照當代拂菻著名社會學家馬先生的話說,‘發生於明國赤道附近屬地的革命,是披著第二次社會革命皮的第一次社會革命’。所以在革命後以發展生產力為主,而不是發福利;等到它們成為工業國的時候,由於武器越來越先進,普通民眾根本不可能推翻政府了,所以藩國隻實行了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沒有建立完善的福利體係。所以當地民眾當然願意移居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