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1 / 3)

除了養老醫療、交通、物價、工資等方麵外,中原民眾的好生活還體現在其他方麵,不過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大明也有很多問題,除了政務官貪腐與大多數人看不出來的背後掌權外,被人詬病最多的就是政府辦事效率低了。除了搶險救災的時候行動很快外,日常辦事極其拖遝。舉例來說,如果某人搬到另外一個城市居住,身份也要遷到新的城市,遞交資料後差不多得一個月管理部門才會有回複,如果資料不全補交又得一個月才能再次得到回複,要是個馬虎的人,把身份辦理妥當估計半年都過去了。

無數人對此投訴過,報紙也報道過不止一次,但毫無用處。事務官的俸祿本來就低比中原平均工資還低,又沒法貪汙,又幹多幹少一個樣,誰有動力多幹活?就算把他們都開除換一批人也沒用。大家隻能一邊吐槽,一邊不得不接受效率低下的政府服務。

另外就是各種工程的效率低下。也不單單是政府主導的市政工程,包括私人建造房屋、企業建造辦公樓都巨慢。這個嘛,就是勞動者的問題了。老百姓收入不低物價很低,社會保障也不錯,誰還會願意拚命幹活?施工隊的勞動者也追求8小時工作製、周末雙休的好不?就算雇傭方願意多給錢,勞動者也不願意快幹。這樣一來,建造進度自然快不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媒體捕風捉影胡說一氣啦、市政工程升級緩慢啦等問題。可雖然有這些問題,但大明民眾的日子過得仍然不錯。

不過,大明的民眾也不是在第二次社會革命後不斷向好發展,一直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的。從363年中原恢複穩定開始到435年左右這70年,中原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一直在上升,但從435年左右開始,因為青壯年勞動力逐漸下降,養老金與醫療金開支增大、收入減少,工廠及服務業用工也顯得緊張,國內的消費總額也有所減少,大多數人都覺得日子不太好過。

當時為了保證民眾不鬧事,不得不用稅款填補養老金與醫療金的空額;因為勞動力逐漸減少工人反而要求更多的工資,中原的消費又減少,導致工廠的利潤降低,想要將廠子搬出中原。

不過當時的困境終究是過去了。大明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雖然人口從10億降到了9億多點兒,但人口結構基本恢複正常,經濟重新向好發展,民眾的生活水平也逐漸回升,超過435年前的水平,再到現在這樣的高水平。不過不是所有國家都像大明中央這樣的,北漢州大陸的崇藩同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總人口超過3億,各項經濟指標絲毫不遜色於帝國中央,經濟也一直在向好發展,同樣也遇到過低生育率的問題,但普通民眾的社會福利遠遠不如帝國中央。

市麵上研究中原與崇藩解決人口萎靡問題方法異同的書籍很多,會首先說的不同點就是對待移民的問題。崇藩是通過吸引漢洲經濟稍微落後藩國的人口來保證勞動力供給足夠,保證養老金與醫療金充足;但中原並沒有引進藩國的人口。

之後基本上就沒人分析崇藩了,因為太好理解,大家都是一窩蜂的研究為什麼中原能在不引進,或者說不大規模引進藩國人口的情形下渡過難關,朱師躅家裏也有幾本研究中原解決問題的書,允熥在上周末大概翻了翻。

不過允熥看過後,覺得這幾本書都是扯淡,也不知道是寫書人的水平不行,還是帝國政府不允許他們把真相寫出來,忽悠外國人。畢竟現在拂菻有些國家也達到了幾十年前中原的發展程度(指社會福利、教育普及等的發展程度,並不是指經濟指標,拂菻國家的經濟指標當然比幾十年前的中原強得多),麵臨生育率大幅降低的問題,如果能把他們忽悠瘸了走上錯誤的道路,就能消除現在唯一能對大帝國聯邦產生威脅的對手,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