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8:一分兩半的拂菻(3 / 3)

原來早在戰爭爆發初期,帝國中央就密切注意著拂菻的局勢,在法蘭西迅速敗亡後,帝國中央駐彼得堡大使警告紅羅斯政府:大明不允許紅羅斯將勢力擴張到印度洋。所以在占領安納托利亞後,紅羅斯沒敢繼續南下。隨著戰爭的僵持,紅羅斯又注意到大明也在為戰爭做準備,中央局召開會議商討紅羅斯下一步怎麼做。經過激烈討論,所有委員一致認為,整個大明聯邦的實力遠遠超過拂菻,戰爭根本不可能打贏,所以果斷叛變,與帝國中央、漢洲國家結盟,而且允許大明軍隊借道安納托利亞攻打巴爾幹。

不過帝國中央卻沒有派出太多地麵部隊。地麵部隊的傷亡會很高,當時的生育率已經萎靡到了2以下,帝國中央也不願意讓年輕人都死在戰場,所以隻派出不到一百萬地麵軍隊,其中還有許多是西北藩國的兵。

不過帝國中央為打敗德意誌出的力絲毫不小。帝國中央先後出動了超過十萬架飛機,超過三萬輛坦克,各類裝甲車輛超過八萬,使用了海量的彈藥。曾與明軍協同作戰的羅斯人戰後感慨地說道:“我算是明白了,什麼叫做現代化戰爭。”

最終,紅羅斯人占領德意誌本土,拆掉這個國家,重建普魯士等國;崇藩等漢洲藩國占領意大利與法蘭西,又獨占了在不列顛駐兵的權力;帝國中央一度占領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不過帝國中央對於在巴爾幹長期駐兵並沒有興趣,戰後很快撤兵,隻在希臘擁有幾個軍事基地。

默獵加大陸與天方則得到解放,大明聯邦扶植起了一個又一個國家,但這些國家實際上淪為經濟殖民地,出口廉價的原材料,進口商品。部分地理位置好的國家,比如好望角共和國、摩洛哥王國、也門酋長國得到了建立初級工業的機會,不過大多數國家隻能出口原材料。為防這些國家因人口快速增多導致政局不穩,大明聯邦大力宣揚優生優育的概念,鼓勵少生孩子,對於生孩子少的夫妻進行獎勵,等等。這樣一來,工業發達的漢洲藩國取得了穩定的原材料提供地與市場,緩解了生產過剩問題,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小帝國聯邦本身市場就很大,資源也不缺,倒是不太需要默獵加大陸與天方。

不過大明戊藩與丹藩才是最大贏家。這兩個藩國根本沒有參戰,但因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反而是獲利最大的。崇藩看這兩國很不爽,但也無可奈何。

又過了幾年,崇藩也將絕大多數在拂菻的駐兵撤回國。崇藩的士兵畢竟長相與當地人不一樣,容易引起反感,影響崇藩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崇藩國內也有很多拂菻裔(這都是奪取十三州的‘遺產’),但崇藩也不想隻用這些人組建一支軍隊,所以就撤兵了。

至於如何保證撤兵後不反水,也很簡單。紅羅斯作為一個實行‘康米尼斯特’主義的國家,天然是資本家的死敵,崇藩隻要保證資本家的地位,就能讓法蘭西、英格蘭(不列顛在戰後被拆分)、意大利等國親近自己;再加上原材料產地與市場也都在崇藩手裏攥著,一旦反水經濟會崩潰,隻能屈服。

實際上,當初之所以保留紅羅斯就是有這個原因。戰後不久,崇藩曾經與帝國中央商量,合力滅了紅羅斯,奪取這一國控製下的市場、原材料與工業。當時紅羅斯也很緊張,一麵備戰,一麵對外宣稱我們也是由漢人建立的國家(當時拂菻國家將所有東方人都稱作漢人),中央局都換了一半有蒙古血統的委員。

不過帝國中央對崇藩的提議並不感興趣。帝國中央對於拂菻、默獵加、天方的市場與原材料並不在意,這次出兵隻為打壓日漸強大的拂菻國家,現在目的已經達到,不想再節外生枝。而且,當時的帝國首相向崇藩國君指出:保留一個共同的敵人對控製西拂菻諸國更有好處。崇藩憑借自己的力量想要打敗紅羅斯很難,又覺得首相的話也有道理,於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這樣,就形成了延續至今的三大經濟圈:小帝國聯邦經濟圈,漢洲與西拂菻、默獵加經濟圈,‘康米尼斯特’經濟圈。小帝國聯邦與漢洲諸國之間雖然有《第二次夏威夷協議》,但也不是完全自由的貿易。在三大經濟圈之外,還有實行自由貿易製度的印度與天方諸國,以及名為中立國、實則是漢洲與西拂菻、默獵加經濟圈與‘康米尼斯特’經濟圈進行貿易的中間商的國家。這些中立國包括南斯拉夫、瑞典、瑞士、希臘。小帝國聯邦與‘康米尼斯特’經濟圈的貿易,通過戊藩與謙河(葉尼塞河)畔的‘貿易特區’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