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小朝,上朝的人本來就不多,隻有都察院的十幾人,六部尚書侍郎,六科都給事中等共四十幾人,老朱這幾天心神不寧,又抄了幾遍,所以過了一會兒大家都傳閱完了。
鮑恂見與他聽說的內容相差無幾,開口說道:“陛下,臣下有不同意見。”
老朱忽然揮手製住他的發言,說道:“早朝已完,各位臣工,如對此有不同意見的,跟朕到謹身殿詳談,其他人都散了吧。”說完,走了。
大臣們中鮑恂,劉三吾等人當然一起去謹身殿,其他覺得自己有話要說或者強烈關注的人也都跟著去了。戶部的幾位今天有緊急政務,不得不一臉遺憾的回去處理。還有少數謹小慎微的,覺得說不上話的回去了,不過大多數人都去了謹身殿。
到了謹身殿,老朱也沒有讓馬上開始,有人正在琢磨陛下是什麼意思,就見慶王殿下來了。大家才恍然大悟。陸陸續續又有十幾個王爺來到,最後,允炆和允熥一起來了。
這時朱元璋示意可以開始說了。鮑恂當然又站出來,就麵對著允熥說道:“殿下,臣對於殿下的觀點有幾點不同意見,還望殿下海涵。”
允熥說道:“先生但講無妨。”鮑恂當過翰林院的侍講,雖然沒有給允熥上過課,但也尊稱為先生。
鮑恂道:“殿下前幾日提出的‘擴地足食,仿周封國’的策略,臣覺得不是特別妥當。使百姓足食是應該的,擴地以養民道理上也是對的;但我大明疆域遠超趙宋,相當於宋,金,西夏三國領土之和,人口現在卻不足宋金二國總和的二分之一(這時明代實際人口約5700萬,西元1205年宋金人口之和約1.5億),可見我大明境內尚有大片耕地因為元代棄毀的緣故未得到開墾,昔日大唐由建國初年的三四千萬人口增加到六七千萬人口用了百三十年,也未發生大規模起義;我大明人口增加速度不會比唐快很多,總有二百多年時間;並且據臣調查所知,宋代一畝上等水田得糧食不過三石,今我大明可得糧食四石,能養活的人口更多。如果不斷開疆擴土,很容易演變成窮兵黷武,漢武帝時,征伐四方,國力消耗甚大,幾乎要有亡國之禍,前車之鑒不可不察。不知殿下以為如何?”其實鮑恂的意思就是大明按現在的模式走,總有二百多年的國運,曆任皇帝本事一點就會更多;但是要是不停的打仗,未必能維持統治更長的時間。看來今天鮑恂也是有備而來,連水稻的畝產都查了。
那天允熥提出的觀點雖然出人意料,讓人意想不到,但是其實是有不全麵和可以反駁的地方的,隻是當天所有人都比較震驚而已。這麼好幾天過去了,大家都想出了反駁的觀點。
允熥深知,像‘開疆擴土與窮兵黷武之間的關係及演變過程’這種比較理論的話題,是辯不出結果的,自己在這方麵是不可能辯贏對方的,並且自己拋出這一點實際上是當時有些激動了,既想一鳴驚人又想發出心中的悶氣。至於加大開發國內空閑土地方麵,更是什麼都沒法說,難道和鮑恂這種古代士大夫說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
所以他答道:“先生說的有些道理,隻是這雖然二百多年內無問題,但作為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之人,是不是應該替君王考慮這二百年以後之憂呢?”
允熥沒有正麵回答關於擴土的問題,而是反問對方應不應該替君王分憂。那個大臣敢在君主麵前說不應該?就是側麵迂回在朱元璋時代都不行。不過現場的有心人都注意到了朱允熥沒有正麵回答這一問題,但是文官,至少在現場的文官沒法拿出這個來窮追猛打,因為它們要徹底推翻這一點,就必須拿出一個至少理論上可以解決‘足食’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目前大家能想到的辦法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