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賜名朝鮮(2 / 2)

允炆和允熥沒一會兒就到了,先後向老朱行個禮,找地兒坐下。老朱先嘮了兩句家常,就問他們道:“你們這幾天在部裏都幹什麼了?覺得有不好的地方嗎?”

允炆老老實實的回答,都幹了什麼,沒什麼不好的,大家都很有善等等。

在允炆回答的時候,允熥腹誹:“老朱不可能不知道他們到底都幹了什麼,再問一遍有意思嗎?”

老朱確實知道他們都幹了什麼,甚至比他們自己的記憶還清楚,但是見麵了不先說說這個說什麼?並且,也通過他們的敘述與自己的得到的資料對比,聽聽有沒有美化,修飾的部分。

所以老朱聽允炆的回答就不太滿意,因為這段話裏有誤導性的話,誤導性的話當然不是錯的,但是很容易引導人們想到別處去。

允炆的誤導性的話當然是黃子澄教的,本來的目的也不是對付老朱的,而是教他如何看出別人的條陳裏那些地方有問題的。結果允炆下意識的就用在了老朱這裏。

老朱到沒有責怪允炆的意思,隻是心想這個肯定是黃子澄教的,他對允炆的影響太大了,要是以允炆為太孫,一定要除掉黃子澄!

允炆說完了,該允熥了。允熥一開始也就是說自己幹的事,然後最後他說道:“皇爺爺,孫兒覺得有一個問題。”

老朱說道:“歐,什麼問題?”

“兵部的吏員,都在兵部日久,工作熟練,但因為無法升官,所以幹活均不積極;孫兒以兵部推其他五部,應大略一樣。如果每年選一名工作最好的吏員,升其為官,並賜予同進士出身或國子監讀書,很可能可以刺激他們努力工作,提高國家各部門的運轉效率。”

其實明代是有吏員升為官的製度的,但是都是九品官或八品官,也基本不可能再升,論實惠還不如當吏員,所以刺激效應不大。允熥的建議是不僅升官,還給出身,意味著他們可能當七品以上的中等官員,很可能大大刺激他們。

老朱覺得建議不錯,每年就一個人,也影響不了什麼。又看了允熥一眼,聽說允熥最近每每讀書到半夜,看來允熥挺聰明的,就是以前不認真讀書,現在努力了,看起來比允炆強一點了。

老朱當場同意了建議,並且馬上就幹,叫宮中留守的翰林學士蕭用道過來,草擬詔書。蕭用道一開始以為是允炆的建議,知道是允熥的建議後很是詫異,覺得完全不符合允熥的初始設定啊!誰把設定給改了?

草擬了詔書,老朱想起來翰林院多是博學之人,隨口問道:“蕭學士,你可有好名字來賜給李成桂為國名?”蕭用道思索片刻,回道:“臣讚同劉前輩,覺得韓國不錯。”

允熥問道:“什麼好名字賜給誰?”蕭用道一看,在場的知道這件事的人隻有我可以解釋了,不可能讓朱元璋解釋吧。就說了一下上午上朝時的這個突發事件。

允熥心想不是最後賜名朝鮮嗎?怎麼還沒有人提出來?那可就便宜我了。說道:“不如取名朝鮮如何?”

“朝鮮?取何意?”老朱問道。

允熥還沒回答,蕭用道讚道:“殿下這個名字妙啊!如臣猜的不錯,應是取的‘朝日鮮明’之意。朝鮮居於大明之東,先迎日出,正和其意。”

允熥哪兒知道這朝鮮兩個字怎麼取出來的。幸虧蕭用道給解釋了,要不然他就得涼在這了。看來以後不僅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說。允熥總結到。

聽蕭用道這麼一解釋,老朱也覺得很不錯,更是自己孫子提出來的,那沒別的了,再擬一個聖旨吧。解決了一個困擾了一整天的大問題,老朱心情大好,誇獎了允熥幾句。然後看著天晚了,讓他們倆回去了。

允炆無遺是今天晚上最悲劇的人,沒有之一。先是敘述工作情況被老朱覺得不好(雖然他不知道),又讓允熥當著他的麵提出了兩點好的建議,把他比下去了。如果他是現代人,估計要說‘寶寶心裏苦’了。

老朱當然看到了允炆的落寞神情。但是他怎麼勸解?這是在爭儲位的時間中,任何勸解都不好用。‘必須盡快決定是誰來當儲君了,不能再拖了。’老朱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