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欣賞與創作
一、何為詩歌
二、詩歌分類
三、詩歌鑒賞主觀題是語文試題當中比較難的題目,對這方麵內容教師在平時講了不少,但大都浮在表麵,泛泛而談,教師講得不到位,學生學得更是不得法,學生做詩歌鑒賞隻能是雲裏霧裏,一切跟著感覺走。本文想針對詩歌鑒賞題作一個比較深入的實用的探討,以饗學生。
一、不得不了解的詩歌鑒賞情況
【投石探水,摸清行情】:欣賞文學作品難免“見仁見智”,所以人們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將古詩鑒賞用主觀題的形式進行檢測,讓考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見解,這是在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指導下的一次革命,是符合文學鑒賞規律的舉措。但語文命題畢竟有其自身的特點,它必須在放開手腳的同時對試題加以必要的限製,不能使考生無從下手,切入點最好小一點,以便於應考考生和閱卷教師操作。詩歌命題的切入點可能是:①分析作品的整體風格,如讓考生回答文本的風格是豪放還是婉約,是屬於山水田園詩歌派還是屬於邊塞詩派;②分析詩歌的意象及意境;③分析詩歌的表現方法及表達作用,如賦、比、興、通感、誇張、對比、象征、寄慨等。
當然,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命題上可以就某一方麵提出設問,也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全麵培養考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廢。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戰態度進行評價,所謂初步鑒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無需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隻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鑒賞。文學鑒賞能力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它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閱曆、見識、思想、情感,以及個人的的氣質等,從對作品鑒賞本身來說,又包括不同側麵,不同層次,如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對藝術形象的理解,對藝術技巧的評析,對藝術語言的咀嚼,等等,考查文學鑒賞能力,可以單項命題,也可以綜合命題。詩歌賞析題,從選材的風格方麵看,多趨於清麗淡雅的格調,且多為情景交融之作,因此,訓練應以富有意境的詩歌為重點,有對字句含義的理解,有對文學常識典故的辨識與理解,有對表達技巧和修辭方法的辨識與理解,有對詩歌意境、主旨、藝術形象的把握,有對感情基調、藝術風格的把握。要提高解題能力,必須擴大知識視野,注意文學修養,掌握閱讀方法。
詩歌鑒賞題從出題材料看,不外乎比較短小的近體詩或古體詩或詞或小令或自由詩,各種詩歌形式都要熟悉,要抓住“短小”二字。
【高屋建瓴,抓住脈絡】:不少同學感到,詩歌鑒賞無從複習,不知道要考什麼內容,不少複習材料提到的諸如詩歌的形象、風格、語言等有時根本不沾邊,老師講知識技巧用不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那是因為講析詩歌鑒賞比較混亂,往往東一榔頭西一棒,有的不著邊際,沒能很好地抓住詩歌鑒賞的脈絡。任何一種文學樣式都是由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組成的,詩歌也不例外,我們如果能牢牢抓住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麵深入探討,詩歌方麵的問題就能講清講透。
二、不得不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上麵談到詩歌鑒賞應牢牢抓住內容和形式兩方麵進行,從內容上看,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麵:
一、形象·意象·意境;二、流派(題材);三、思想感情
【形象·意象·意境】:形象是指客觀的景、物、人;當客觀形象蘊藉了詩人主觀的情感,那麼,詩歌中的形象便成了意象或意境;形象和意象或意境(“意”就是主觀方麵的東西)的區別主要看有無主觀的感情色彩,因為寫入詩中的景物或人必然打上詩人情感的烙印,所以,我們談到詩中形象往往說“意象”或“意境”,而不用“形象”二字。那麼,意象和意境怎麼區別呢?簡言之,意象是指單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幾個包含感情的形象組合而成的情境,這兩者區別的關鍵是看詩中的“形象”是單一的還是多個的。單一可以是一首詩總的形象,如現代詩人戴望舒《雨巷》中打雨傘的女郎,又如托物言誌詩中的“物”,像下麵這首詩中的小鬆形象就是意象:小鬆(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意象還可能是意境中某一形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詩歌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合下一起(幾個形象組合在一起)就是意境,如果一一考察小令中諸如“枯藤”等某一單一的形象,那就是意象。對意象或意境要善於把握客觀的景物特點和主觀的情感內含。也就是說,詩歌意象分析首先要明確詩人所寫的景物對象,景物組合所體現的氛圍特征,再分析其相互關係和傳情效果,還要能分析寫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則往往由整體界定和具體分析兩步組成。整體界定時要能有效地從原詩擷取信息,往往表現為對人物年齡外貌等外部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內部特征以及社會階級屬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具體分析則要求能結合原詩信息對整體界定的定義來源作出闡釋。
[例1]閱讀下麵詩詞,回答問題。
漁家傲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燕然:內蒙古的燕然山。漢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記功而返。
試簡述“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句所寫意境特點。
答案:以“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組合成一幅富有層次的塞下秋景圖,意境開闊蒼涼。
[例2]下麵是元代才子王冕一首詩,閱讀後回答問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裏春。
(1)這首小詩中塑造的主要意象是什麼?突出了它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1)梅。①耐寒、堅韌。首句中“冰雪”可見梅的生長環境極其惡劣,襯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堅韌風骨;②自甘寂寞,高潔脫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見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潔;③報春。三四句寫梅的報春,梅是有奉獻精神,公而無私的。詩人以梅自況,表現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榮華、高潔脫俗的誌趣及公而無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儒道一體的思想體係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藝術
[例3]閱讀下麵一首古詩,賞析詩中“月亮”這一意象的作用。200字左右。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注:①鄜州:現陝西省富縣。②雲鬟:婦女的鬟發。③清輝:指月光。
④虛幌:薄而透明的帷帳。⑤雙照: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
答案:在中國民俗和古典詩歌中,月亮是團圓的象征。唐代詩人張九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佳句,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更是膾炙人口。杜詩《月夜》描繪的是一幅月圓人不圓的畫麵,作者借“月亮”意象至少有三個作用:①勾起詩人對妻兒的思念之情;②頸聯的月下妻子描寫,渲染了妻子思念丈夫的淒楚的氛圍,增強了感染力;③表達出明月千裏寄相思的主題,給讀者創出了很大的想像空間,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例4]昭君怨
鄭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正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這首詞上闋吟誦的具體是什麼?是從哪幾個方麵來寫的?不得超過50個。
答案:.梅。兩個“道是”句寫花開的季節在冬春之際,花色如雪,香氣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種在農家院內。
[例5]一鷺圖
劉羽
芳草垂楊蔭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歎白頭。
這是一首題畫詠物詩,詩人筆下的白鷺是一個怎樣的意象?
答案:孤獨、寂寞,追求清高而無人理解的悲劇形象。
[例6]:簡析下列這首詩意境:
溪漲清風拂麵,
月落繁星滿天。
數隻船橫浦口,
一聲笛起山前。
析:首句“溪漲”暗示此詩所寫為夏夜情景,著一“拂”字寫風之輕柔,給人以閑適恬靜之感;次句寫月落而繁星滿天,描繪出晴朗的夏夜氛圍,給人以舒適之感;第三句寫船“橫”,最具詩情畫意,狀幽靜、閑適,末句以“一聲笛起”來得嫻靜,寫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詩則描繪出一個閑適恬靜、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例7]:閱讀下麵詩詞,回答問題。
雙調·清江引
張司久
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
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簡析這首詩取西風、雁啼、紅葉、黃花、芭蕉和秋雨等一係列富有季節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種濃深的秋意,抒發了遊子身處異地,思念家鄉的愁情,全詩以景襯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
【流派(題材)】:有不少考詩歌屬於什麼詩,至少應注意詩歌的三個角度的分類:體裁、流派、語言表達。這三個角度本文都將敘述,這裏講流派。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思想或文藝創作方麵的派別。流派如同風格,它是由創作個性決定的作品的思想與藝術上總的特色。這裏講的流派主要是從思想內容上或者說是從題材上說的。按照詩歌的題材(表達思想感情的材料,所寫的是哪方麵內容),我們將詩歌為以下幾種類型(包括其意境特點):
山水詩:清新優美田園詩:恬淡寧謐詠史詩:雄渾壯闊送別詩:依依不舍
邊塞詩:悲涼慷慨諷喻詩:沉鬱激憤羈旅行役詩:深沉淒涼宮廷詩:纏綿婉轉
[例1]:閱讀下麵一首古詩,完成後麵的題目。
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裏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注:磧(qi):沙漠。
根據詩歌內容流派判斷這是什麼詩?解釋第一句中的“海”字。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體分析本詩“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及妙處。
答案:(1)這是一首唐詩中的邊塞詩。因為唐代邊境戰事頻繁,許多男子被征去戍邊,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邊塞詩。(2)“海”指沙漠,與岑參詩句“瀚海闌幹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這首邊塞詩運用了“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抒寫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首句勾畫了一支遠征軍隊活動的廣闊背景:雪後的天山,刺骨的寒風,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闊的蒼涼,有力烘托出了行軍的環境氣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難》及一個“遍”,豐富了首句的內涵。而笛聲的哀怨與環境的荒涼,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悵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聲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動作。士兵們在月光中望什麼?也許是遙望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也許是望著笛聲傳來的方向,也許他們相對而視,熱淚奪眶而出……全詩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詩中將景色、動作、聲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於景,情在景中,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思想感情】:詩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是詩歌鑒賞中比較難的一部分內容。因為形象大於思想,所以詩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比如李商隱的《錦瑟》。但是大部分詩歌的思想內容還是比較確定的,特別是0所選的小詩,其思想感情還是比較好把握的。中國0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詩,對詩歌情感主旨的分析是鑒賞古詩的常見考點。1994年《菊花》詩賞析中所謂“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就屬主旨把握歪斜;1998年《題李凝幽居》賞析第二題說首聯“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也“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則屬對情感分析的牽強附會。
感情是詩的生命,詩歌是以抒發真實的、帶有普遍性的情感為主要特征的;詩人描寫人、事、物、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同時,詩還是敘述生活的藝術,是人生哲理的藝術反映,一般在濃鬱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經驗、社會風雲、生活智慧的閃光。詩歌的思想內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往往依附於詩歌所寫景物與人事,所以我們在分析時,不僅要注意詩中所寫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質,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規律,還要注意詩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借古諷今等手法的運用情況。具體來說,從以下幾方麵進行把握:
(1)思想感情
0考查的主要有三點:①情感類別(哀怨、激憤、憎惡、欣喜、歡快、向往、離愁別恨、懷古傷今等);②情感載體(大雁—思歸、羌笛—思鄉、楊柳—離別、菊花—傲視、圓月—思念、落葉一失意等);③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於景、托物言誌、觸景生情等)
(2)內容主旨
①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曆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
②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
③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誌向追求、生活經曆;
④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詩歌表現思想內容的形式大致有兩種:①借景物抒情;②借人物言誌。律詩、絕句大多是先描寫景物,後抒發情懷;詞曲往往是詠物懷古,即借事物,借人物來表明心誌。思想內容也就在抒情言誌的詩句裏得到集中的體現。
0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感情有:
★憂國傷時
反映社會的黑暗: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離亂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為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曹操〈龜雖壽〉、陸遊〈書憤〉
保家為功的決心: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憂傷: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山河淪喪的痛苦:陸遊〈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誌難酬的悲歎: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邊關思鄉:範仲淹《漁家代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薑夔的《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悅:杜甫《春夜喜雨》
★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鈴》
坦陳心誌的告白: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例1】閱讀下麵一首宋詞,完成文後問題。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1)這首詩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這個典故是什麼?它出自誰的什麼作品?由此可知這首詩抒寫的是什麼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就這首宋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題要循序漸近。
第(1)題的三問是互相關聯的。這個典故是不陌生的。而第3問“由此可知”是題眼,從《桃花源記》而悟出這首詞寫的是桃花。
第(2)題要求就感情和寫法作出評價,如果不了解寫作背景,就隻好僅從自己讀詩的感受寫起。
【答案】(1)武陵人偶入桃源一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桃花。
(2)詞人以桃花自況,表現自己內心高潔脫俗。首二句自問自答,設置懸念,又將桃花外形劃出來,似梨似杏。第三句則承首二句而來,說桃花的色,有紅有白,一株雙色,煞是別致,疊字簡煉地刻畫了桃花的外部形狀。第四句則宕開一筆,描寫桃花的性情,別有情味,可見此花與眾不同。以上四句由外到內,刻畫了桃花形象,但並無一語道破此花究為何花,讓人入其彀中。“曾記,曾記”語言反複似提醒,似告訴,謎底似將揭開,但仍琵琶遮麵,用語親切可人。末句則借陶文典故,言其出身。此花原非塵世俗物,自有高潔之致。全詞詠歎桃花,從其形,從其色,從其性,從其格,詠物實是自言心性,自己不僅美麗可人,而且性情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