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文教學的三個著力點(1 / 2)

淺談作文教學的三個著力點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掌握某種活動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與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係,在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事實證明,一個人隻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語文老師,就要有一雙慧眼,一顆敏感的心,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並適時的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寫作上來,使學生在渾然不覺中,改變“要我寫”的被動局麵,開始“我要寫”的創造學習的新曆程。為此,作文教學我主要抓好三個著力點。

一.點擊心靈深處,任由情感傾訴。

由於遠離父母,在外求學,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會湧動著一種對家庭,對親人的強烈的情感傾訴欲。尤其是在他們情感低迷委頓的時候。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就曾寫到:“夫天者,人之始者;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返本,故窮苦倦極,未嚐不呼天地也;疾病慘怛,未嚐不呼父母也。”因而,我們認為,在第一堂作文課上,老師就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手中的筆,盡情的傾訴對父母所給予的愛的無限的感激和對親人的深深的思念我們說,通常情況下,一個感情淡漠的人,很難說會有什麼事情能激起他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的。教師,在學生的生活中充當著點燃學生生命之火的角色,而語文教師從本專業的實際出發,最佳的行為方式就是運用多種渠道去點擊學生的心靈深處,撥動學生情感的這根弦,以期他們能產生情感的共鳴。而這種共鳴的最佳表現方式,就是寫作。作文中,學生們或再現暖融融的家庭的溫馨,或描述相濡以沫的艱難的往昔,或表現母愛的瑣碎於偉大,或感知父愛的嚴肅與博大。應該說,家庭的話題,是學生最毫無拘束的寫作空間,唯其在這片天空中自由馳騁,學生們才能寫出真實的,既感動自己,又感動他人的佳作。

提起父親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可是要寫父親,我才發現父親原來是那般的不能刻畫,有一種感覺,我用筆描繪不出,但有一份真情,我用心卻能體會!

我佩服父親,因為我的血管裏流淌著他的血;我佩服父親,因為他美好而又善良的思想;我佩服父親,因為他堅強而偉大的人格。

父親如山,我會做山頂的一株勁鬆,讓他自豪。

父親如海,我會做海上的一艘巨輪,讓他驕傲。

--——薑晶《我的父親》

在此基礎上,若教師能在學生們盡情揮灑自己的家庭情結的時候,再加以正確引導,將這一局限於個人的狹隘的愛的情感引導於對集體的熱愛,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熱愛,這將不啻於是一種情感的升華與純潔,而學生的情感的回歸,更增強了他們著眼現在,挑戰未來的勇氣與信心。

二、走進多彩自然,感悟人生真諦。

社會是由自然與人生構成的。督促學生反觀自己的成長曆程,必將使他們更加珍惜自己昔日奮鬥的喜悅和成長的煩惱,並能從這些感性材料中提煉出令人感動的部分,把它們形諸筆端。而引領學生走進多彩自然,感悟人生真諦,這將使學生在感情的表達中更多一層理性的思索。

一次爬山比賽歸來,一位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到:“山腳下,望著群峰壁立高聳的山巔,望著突兀險峻、無可攀附的重重岩石,真可謂望山興歎。但當流盡無數驚歎的汗水,帶著數不清的累累傷痕,最終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時,才真正感悟到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所寫的‘有誌與力,而又不隨意怠,方能愈進愈難,愈難愈奇’的深刻,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大自然是豐厚、博大、無私、絢麗多彩的。思接千載,.那悠悠遠遠的飄渺的雲,使同學們聯想到遠方的遊子回歸的身影,聯想到祖國的統一大業;那蓊蓊鬱鬱蒼翠的樹,使學生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與旺盛;還有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壯美,以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所闡釋的時間的短暫與生命的永恒。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最為寶貴的財富。快來吧,把我們的學生從題海中解救出來,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吮吸那生命造就的輝煌吧。因為有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們才擁有了這份愉快的情感體驗,這時候,又何須擔心學生們寫不出“擲地有聲”的佳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