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陵湖和紮陵湖
鄂陵湖和紮陵湖是黃河上遊最大的兩個湖泊,也是高原上有名的淡水湖。
自古以來,藏族人民就在兩湖地區放牧、生息,並根據兩湖的形狀和顏色作了形象的命名:東邊是青藍色長湖——鄂陵湖,西邊為白色的長湖——紮陵湖。
兩湖相距約20千米,黃河水自紮陵湖的南端流出,幾經周折,又注入鄂陵湖,好似一條銀繩的兩端各係著一個葫蘆,所以人們常稱這兩個湖為“雙生湖”或“姐妹湖”。這兩個湖泊周圍的自然環境非常獨特,充滿了神秘的味道。
兩湖湖麵海拔為4300米左右。鄂陵湖形同瓢瓜,麵積60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7.6米,湖中偏右岸最深,達30多米,湖水青藍。紮陵湖呈不對稱的菱形,麵積54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9米。北岸最深,達13.1米。黃河從西南入紮陵湖,將泥沙攜入。每當刮風時,風浪將沙粒泛起,湖水便成了灰白色。
從遠處眺望兩湖,湖水、丘陵、雪山、草原相映,其秀,其美,不在“西子”與“昆明”之下,且多一層高原特有的遼闊和清新,真不愧是高原湖泊中的佼佼者。
紮陵湖和鄂陵湖是黃河源頭兩個大型天然水庫。據估計,鄂陵湖的蓄水量為108億立方米,紮陵湖為47億立方米。每年從鄂陵湖流入黃河的水量大約是6.39億立方米。豐富的水利資源可以用於發電,巨大的湖泊又可以調節黃河下遊的水量。
兩湖地處高寒,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的平均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最低溫曾降到-51益。每年12月湖麵結冰,冰厚一米以上,至翌年3月才開始消融。封冰期間,人可履冰而行,汽車亦可在近岸處行駛。兩湖地區即使最暖的季節,溫度也低於15益。因此這裏沒有四季之分。即使一天之內也風雲多變。夏天往往早上風平浪靜,晴空萬裏,到了中午前後,黑雲壓城,刹那間風雪交加,隻需幾十分鍾,雪過天晴。強烈的太陽輻射把皮膚曬得生疼。再過一會兒,又從西北飄來一陣狂風暴雪。一個下午如此反複四五次,直到傍晚才風停雪止,然而氣溫卻下降到零下幾度,灘地、水坑均出現薄冰。有時一夜之間可以把霧、雨、雹、雪下個遍。睡下時月明風清,早晨起床竟是漫天皆白。
湖區特定的環境為高原動植物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這裏水美草綠、禽鳴獸躍,充滿了生機。由於晝夜間溫差大,白天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促進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於提高植物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這裏的冬蟲夏草、雪蓮、蕨麻、發菜等名貴中藥材和蔬菜享譽中外。就連小草也因營養價值高,而成為草食性動物的珍饈美味。
草食性動物集居,肉食性動物隨之雲聚而來。
19世紀60年代,成群的野犛牛、野驢和藏羚隨處可見,打獵者無需瞄準,舉槍即射,彈無虛發。現在雖說少多了,但仍然不時有黃羊、狐狸、高原鼠兔等竄出,也可以看到大鴛撲食野兔的驚險場麵。湖中的水產資源豐富。夏日風和日麗時,成群的小魚到淺水岸邊漫遊,清晰可數。兩湖的魚類長期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魚群密度大,不懼人。當人們接近嬉遊的魚群時,魚仍暢遊不去;若投以石子,魚群非但不驚散,反而會向石子落水處聚集,所以網捕和垂釣極為容易。
兩湖中均有幾個小島,每個麵積都在1平方千米左右。島上聚居著大量水鳥。島上的奇岩怪石是候鳥天然的棲息地,用羽毛和雜草堆積的鳥巢,一個連著一個。各類候鳥每年5月遷飛到這裏,6月進入產卵季節,登島一望,各種鳥蛋俯首即拾。島上的鳥類有十多種,如棕頭鷗、斑頭雁、玉帶海鷗、赤麻鴨、鷺絲、天鵝等,最近還發現稀有珍禽黑頸鶴。它們或一群一夥立在島邊高處的石頭上,好像監視入境者的行動,或衝天而起、遮天蔽日。兩湖中的這些小島極少有人攀登,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候鳥生態的理想場所。
除紮陵湖、鄂陵湖外,黃河河源地區還有許許多多小湖泊。在漫長的地質曆史時期,整個河源地區是一個由相對陷落的構造盆地形成的一個大湖。以後隨著高原隆升逐漸分離成小湖。鄂陵湖和紮陵湖完全分離的時間在距今一萬年以前的晚更新世。湖區周圍的道道天然堤和窪地相間的地貌形態,記載了紮陵湖和鄂陵湖長期演變的曆史,也是湖泊逐漸縮小的見證。
雅魯藏布江
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龍,自西滾滾東流,在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彙入南亞最大的河流恒河,經過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途經之處,充滿了富庶和傳奇的美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