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的五“四”教學、複習法
(一)掌握“四題”,諳熟教材結構
教材是考試命題、學生複習的依據,盡管近年來高考題目在課外,但根還是落足在教材上。因此,學好政治,首先要熟記教材內容。在平時教學和最後複習過程中,我們反對孤零零地一段一段死背課文,而是要求學生掌握“四題”,即熟知“課題、節題、框題、思考題”。
“四題”是教材的框架結構。當學生能牢固記住這本書有幾課,每課有幾節,每節有幾個框題,每個框題有哪些重要的思考題,並能非常熟悉地講出或寫出內容來,自然就能從整體上對教材結構、知識體係作高屋建瓴的把握。一旦考試中應用到某方麵知識,大腦便能迅速、及時、準確地檢索和提供出教材相關的知識信息,這就為學習和解題的效率與準確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礎性的保證。
(二)瞄準“四點”,注重理論與實踐
“四點”即“知識點、重點、疑難點、熱點”。
“知識點”是培養能力的最基本要素,隻有對所學教材的知識點準確地理解,牢固、熟練地掌握,才能談得上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必須講清講透,學生必須弄懂弄明各課的知識點。目前高三教材有115個明確要求的知識點,老師必須督促檢查,學生要自查互查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人人過關,不能丟三拉四,或囫圇吞棗、半生不熟。
在講清講透知識、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同時也要講究科學,學會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這就是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所謂“重點”是指在課文中起關鍵作用、主要作用,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內容或問題。由於這部分知識能對整個章節有影響性、總結性和概括性,因而抓住它,就會帶動其它有關的非重點問題的解決,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講解,並在每章節上完後,明確告訴學生哪些是重點問題,使學生對重點問題做到心中有數,並弄懂弄清重點問題和其它知識點的內在聯係。
“疑難點”是指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或者說不易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涉及知識麵廣而深,有的是內容相近、相似容易引起混淆,還有的是平時接觸少,生疏、抽象,等等,因而,疑難點往往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直接障礙,隻有突破疑難點,才能消化知識。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抽象問題具體化,理論問題形象化,複雜問題簡單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用學過的知識去“破譯”新知識等方法突破疑難點。如高三第四課“民族的基本特征”問題較抽象,也難於理解。為突破難點,我們先要求學生回憶初二學過的氏族、部落有關知識,然後再拿當今一個具體民族與之作比較,師生共同活動,分析出民族與氏族、部落的不同點,最後找出民族的四個基本特征。這種抽象問題具體化方法,容易使學生理解並牢固地記憶。
熱點”是指國際、國內人們普遍關注和議論的熱門話題或“焦點”問題。關注國內外大事,用教材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原理分析熱點問題,緊貼現實、緊扣時代脈膊,強烈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這是政治科獨特的功能所在。因而不回避熱點、迎著熱點問題上,已成為政治科高考顯著而穩定的特點。作為指導畢業班教學和複習的老師,以及準備迎考的學生來說,在平時一定要利用時政課訓練分析時事問題,在最後複習階段,密切注意“熱點”問題,學會對熱點問題進行收集和歸類,並經常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它,尋找教材的知識點、原理與熱點問題的“結合點”。隻要我們堅持這樣做,就會大大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時就會胸有成竹。
(三)牢牢抓住“四線”,掌握知識點和原理的內在聯係
教材的每一課,都由若幹知識點和原理構成。如果隻是孤零零地背熟知識點和原理的含義內容,而不能找出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原理與原理之間的內在聯係,就不能形成綜合判斷和推理。長期以來,許多考生隻會死記硬背某個知識點和原理內容,對全書各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缺乏認識,高考中對跨章節的論述題、簡述題所需要的分析有的無所適從;有的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的雖了解題意,但缺乏嚴密的推理和綜合歸納能力,答題雜亂無章,沒有邏輯性,導致失分或得分甚低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