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宮之謎一直是眾人最為追捧的熱點。不僅是小說影視作品對其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聯想,就連考古學家也是對其充滿了好奇,從未放棄對地宮的探秘。
神秘的來源是“未解”。對於“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現代人來說,卻對這個2000多年的陵墓無從下手,至今不能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探測,這怎能不引起眾人對其的追捧?
秦始皇陵不能全麵挖掘、探測的原因來自方方麵麵。秦始皇陵的宮牆南北長460米,東西寬392米,牆體高和厚各4米,其頂部距地表2.7—4米,采用未經焙燒的磚坯子砌成。在四周環繞的宮牆範圍內當為地宮,其平麵近似方形,麵積為180320平方米,相當於270餘畝地大。如此巨大的地宮,對於挖掘工作來說是一項史無前例的浩大工程。
拋開工程的繁複、浩大的問題不談,現在的科技技術水平也還未達到,草率挖掘很可能會對文物產生不可複原的損害。就拿兵馬俑做例子。兵馬俑剛出土時大多是彩繪,但是出土以後很快受到各種自然中的因素,經過外界的風化幹燥,彩色都已脫落。色彩豐富的秦俑也就變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所以,如果想讓文物受外界影響降到最低進行挖掘,就需要在地宮之上建有保護措施,跨度至少要在500米以上,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跨度也隻有200米而已。
除此外,秦始皇陵同隋唐的帝王陵墓不同。隋唐的帝王陵墓大多都有墓門、墓道,找到墓門就可以開啟進入地宮或墓室,實在不行可以打個洞進去。秦始皇陵相較隋唐的陵墓要麻煩得多,它是先挖出規模宏大且深的墓穴,然後用一層層黃土填夯起來,不僅沒有墓道,而且土層中可能有文物,挖掘會有很大幾率對文物造成破壞。
雖然目前因為諸多原因讓我們不能親眼領略雄偉地宮的麵貌,但根據各種探測結果以及古人記載,我們仍可對地宮進行進一步了解。
古人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情形有一些記載,其中以司馬遷的記錄最為可信。司馬遷距秦始皇死才70餘年,他所處的西漢都城長安與秦陵較近,對秦陵的研究也就更為細致、真實。同時,司馬遷許多關於地宮的記載,都被考古學家證實。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意思是秦始皇陵地宮挖得深,直挖到地下水層,用銅液澆灌,並塗以丹漆,上麵再放棺槨。地下宮殿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並且有大量的珍寶器皿、珍禽異獸。地宮門上設有弩箭暗器,以防盜墓者等外來人進入。墓室頂上繪有天文星宿圖像,地麵則模擬山嶽九州的地形,又灌注大量的水銀做成江河大海,以機械動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魚脂膏做成蠟燭,能燃很長時間。
司馬遷的這段記載很多都已被證實,例如地宮中的水銀。目前影響深入地宮勘探的原因之一就是水銀。水銀有很好的防腐功能,可以防止屍體腐爛,同時水銀有毒,易揮發,可以讓擅自進入墓室的人“有來無回”。雖然過了2000多年,地宮中的水銀仍未揮發幹淨,擅自讓人員進入,危險性極大。
另外,司馬遷說的“上具天文”,也是極為可信的。雖然我們尚未進入秦陵觀看墓內的星象圖,但在今天已經發掘的西漢墓葬中均有出現。西漢受秦朝影響很深,“上具天文”這點應該是也是受秦陵的影響。
秦始皇陵的神秘麵紗雖然尚未完全解開,但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謎題終有一日會解開。到時,人們將會更深入地了解這位“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