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美、日萊特灣大海戰(1)(3 / 3)

10月17日,美軍攻占了萊特島東麵的蘇魯島及迪納加特島。18日夜,日本大本營向日陸、海軍頒布了開始“捷-1號作戰”的命令。

20日拂曉,美軍開始在萊特島登陸,當天就奪占並建立了登陸場。由第7艦隊組織的兩棲編隊的420艘各型運輸艦船,載著213.5萬噸的作戰物資,雲集在萊特灣內。由於登陸場有限,又無大型港口,卸載工作進展得十分緩慢。

為了支援、掩護後續主力部隊登陸,美軍把中太平洋戰區的第3艦隊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7艦隊全部集中到了菲律賓東部海域,總兵力達12艘航空母艦、18艘護航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和104艘驅逐艦,艦載飛機1280餘架。美軍自恃兵力雄厚,根本沒有考慮對參戰兵力實施集中統一的指揮,也沒有建立統一的指揮部,第3艦隊和第7艦隊仍分屬中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統轄。

美海軍第7艦隊由金凱德海軍中將指揮,除兩棲作戰編隊外,還有兩個編隊:炮火支援編隊——轄有6艘老式戰列艦、若幹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由奧爾登多夫海軍少將指揮,其任務是對登陸兵實施艦炮火力支援,同時阻止日軍艦沿蘇裏高海峽衝入萊特灣;另一個是空潛警戒編隊——配置在萊特灣外偏東約70海裏處,由斯普拉格海軍少將統一指揮的3個護航航母小隊組成,轄有4艘護航航母,以及若幹艘驅逐艦,其基本任務是實施對空、對潛警戒,以及對己方的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支援。

第3艦隊位於第7艦隊的警戒編隊以北,由哈爾西將軍指揮。由於其部分兵力已轉隸第7艦隊,因此哈爾西當時隻有第38特混編隊,下轄4個特混大隊,擁有航空母艦16艘,新式戰列艦6艘,以及若幹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第3艦隊的基本任務是防止日軍艦艇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從北麵衝進萊特灣。但是,尼米茲在萊特島登陸戰發起前,又給哈爾西部署了三項任務:擔任戰場警戒;防禦日本海空軍對萊特島(灣)的反擊3相機消滅日本海軍主力。

日軍當時十分清楚,殘存的日本海軍根本不是美國兩個艦隊的對手。因此,他們放棄了與美軍艦隊決戰的指導思想,決定以打擊美軍登陸輸送艦船為主,支援萊特島的抗登陸作戰。針對美軍強大的攻勢,為了通過萊特灣的南北兩個海峽口,日軍聯合艦隊精心設置了一個饞人的“誘餌”,即用小澤艦隊將美海軍主力誘至北方,然後栗田艦隊乘機衝入萊特灣,全殲登陸美軍。

20日,栗田艦隊駛入文萊錨地,並做好了戰鬥準備。他和西村中將指揮艦隊,定於25日黎明一起衝入萊特灣。其行動方案是:他親率“大和”、“武藏”等5艘戰列艦,還有10艘重型巡洋艦、2艘輕型巡洋艦、15艘驅逐艦組成栗田艦隊,從巴拉望島西岸北上,經錫布延海,穿聖貝納迪諾海峽,衝向萊特灣。西村海軍中將指揮“山城”、“扶桑”號戰列艦、1艘重型巡洋艦、4艘驅逐艦組成西村艦隊,經蘇祿海,穿過蘇裏高海峽,側攻萊特灣。誌摩艦隊也同時南下助戰,3支艦隊對萊特灣形成鉗形攻勢。

同日,小澤艦隊沿豐後海峽開始機動。小澤及其官兵心裏十分明白,“殲滅美軍航空母艦編隊”僅是字麵上的任務而已,而犧牲本隊,保障栗田等主力艦隊作戰才是真正的目的。小澤艦隊看起來陣勢堂堂,但艦載機隻有108架,還不夠幾艘航空母艦編製數的一半,並且飛行員都是缺乏訓練和實戰經驗的新手。因此,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21日,正在南下的誌摩艦隊接到“從蘇裏高海峽向萊特灣衝進”的命令。這樣,西村和誌摩兩個艦隊決定同時從蘇裏高海峽衝進萊特灣。

10月22日8時,栗田艦隊由文萊灣出發,經巴拉望西方海麵北上。西村艦隊則於22日下午3時駛離婆羅乃港。誌摩艦隊駛向台灣海峽。小澤艦隊也在台灣東方偏北的海麵出現。各艦隊都在按預定的計劃開始行動。

但是,厄運首先籠罩在日軍主力編隊栗田艦隊頭上。10月22日夜,美軍“飛魚”號偵察潛艇發現了栗田艦隊,並且馬上向哈爾西作了報告。根據哈爾西的指示,“飛魚”號呼喚同伴“絛魚”號,一同尾隨栗日艦隊,並伺機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