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美、日萊特灣大海戰(4)(2 / 2)

至此,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以登陸與抗登陸為背景的海戰——萊特灣大海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此次海戰,作戰空間在東西寬600海裏、南北長2000海裏的廣闊海域全麵展開,雙方共計參戰的作戰艦艇293艘,飛機1996架。

萊特灣海戰的結果,極大地影響了萊特島陸上作戰的進程和結局。12月7日,美軍第77師從海上迂回到西海岸上陸,使陸上日軍腹背受敵。12月30日,美軍宣布基本上占領萊特島,殲敵5萬餘人。

在萊特灣大海戰中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傷亡不足3000人。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列艦1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88架,傷亡超過1萬人。

經此一役,美軍全殲了日本航空母艦編隊,奪取了菲律賓海域的控製權。而顯赫一時的日本帝國氣數將盡,瀕臨滅亡的邊緣。

戰後,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在評價萊特灣海戰對日本帝國的影響時說:“我覺得這就是終結!”

綜觀萊特灣大海戰,日軍失敗的原因除了戰略上整個局勢極為不利、戰術上兵力處於絕對劣勢外,還有如下一係列具體原因。

航空兵力薄弱。特別是飛行員在訓練水平、戰術素養上都與美軍相差得太遠。美國“埃塞克斯”號上起飛了7架“惡婦”式戰鬥機頂住了日本第一攻擊波的60餘架飛機,而“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僅有的8架戰鬥機竟然打亂了日本第2攻擊波的80架飛機!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飛行員不可謂不勇敢,然而在戰場上為何這樣的笨拙呢?很簡單,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訓練。當然,可以說這個責任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年輕的飛行員,因為他們可能剛剛懂得什麼叫做飛行就被派到了戰場。這也說明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消耗太大,已經沒有支持這場戰爭的資源和潛力了。從日本失敗的教訓中,我們應該看到軍隊嚴格訓練對戰爭取勝的重要性,看到後備軍和預備役的重要作用。

密切協同是取得戰爭勝利的至關重要因素,而在萊特灣海戰中,日軍的栗田、小澤、西村、誌摩及岸基航空兵這五支參戰部隊幾乎沒有密切有效的協同。甚至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為執行同一任務的西村和誌摩兩支艦隊,也沒有做到統一指揮和相互配合。現代戰爭,可以說是係統對係統的對抗。在係統內,如果不能做到協同密切、配合默契,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還應該看到,日軍的“捷一號計劃”即使取得了勝利,也無法挽回戰爭的失敗。因為美軍可以憑借其巨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迅速補充在戰爭中的損失。麵對美國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日本取勝的機會就是在美國的戰爭機器尚未全麵開動時就將其擊敗,而這一時機在中途島海戰時就已經失去了。

總之,這場大海戰創下了幾項世界紀錄:戰場廣,戰區東西寬600海裏,南北長2000海裏;時間長,不算萊特島登陸,從23日到26日雙方軍艦整整廝殺了3個晝夜;規模大,不含麥克阿瑟的登陸船隊,雙方參戰艦達293艘,飛機達1996架。

此次大戰的特點是,美軍憑勢,日軍鬥巧。膽大妄為的哈爾西上鉤使美軍險遭不測,而優柔寡斷的栗田的失誤卻使日軍功敗垂成。經此一戰,日本海軍徹底喪失了海外作戰能力,南洋日軍盡成孤軍,以上種種原因,促使日本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