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縮短地鱉蟲的飼養期,提高產量,有人應用脫皮激素或保幼激素進行了探討,初步獲得成效,對體長1.5~2.0cm的地鱉蟲,平均每克喂食脫皮激素1μg,雄蟲蟲的成熟期分別縮短12.5%和19%;如用以上兩種激素對4齡以上的若蟲作催熟劑,則14個月即可完成一個世代。激素的應用尚處探討階段,如何正確把握激素的用量和時機,激素在蟲體內是否殘留及對服藥病人有無不良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
有些地方在冬季,利用室內加溫的方法停止地鱉蟲的休眠,也能促進它的生長發育,但有的反映其體質比經過正常休眠的要弱,易感染疾病等。總之,在人工伺養地鱉蟲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地鱉蟲的活動範圍不大,但天敵的種類比較多,鼠、蟻、蟑螂、雞、鴨、蟾蜍、青蛙、粉蟎、蜘蛛、鼠婦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老鼠,其次是雞、鴨、螞蟻和粉蟎。飼養過程中必須注意防治。
老鼠既能爬高,又會鑽洞,無孔不入。它不僅吃土麵上的地鱉蟲,還會吃掉一尺深度內的蟲子和大量卵鞘。在冬季其他食物比較少的情況下,還會打洞進坑找食。為防治鼠害在築造地鱉蟲飼養池時,池底要用三合土打實,地麵加蓋,並經常檢查,特別是晚上如發現老鼠和鼠洞,應及時捕捉和堵洞,亦可用捕鼠工具捕殺。
螞蟻能爬高鑽洞,隻要有一個細小的洞,它就能爬進坑內危害;地鱉蟲本身有一股極濃的腥臭氣,死蟲氣味更烈。坑內經常有死雄蟲或飼喂動物性食料之後均易招致螞蟻危害;當地鱉蟲剛蛻皮,變成白嫩若蟲時爬行比較遲緩,這種若蟲如被螞蟻發現,一隻孵缸內的幾千隻芝麻型若蟲,幾小時內就會全部被拖走,螞蟻不僅侵擾地鱉蟲還與地鱉蟲搶食。為防止螞蟻鑽人池內,可在池(缸)的周圍撒上一些6%可濕性六六六粉或5%氯丹粉等農藥,坑內歲現螞蟻應立即消滅,可用肉食殘渣作誘餌誘殺或人工捕殺。如果已在坑內築起了蟻窩,就比較麻煩,務必做到滅早滅了。
蟎類是地鱉蟲的重要天敵,夏、秋季節米糠、麥麩中易發生,會促使飼料發黴變質,地鱉蟲飼養缸、坑內的蟎一般是由米糠等食料傳入,也可能是飼養土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嚴帶入蔓延的,蟎類繁殖快,數量多,對地鱉蟲危害大,一般蟎寄生於地鱉蟲的頭背、腹、腿根部等處妨礙地鱉蟲的生長發育,使蟲體逐漸瘦弱,降低繁殖率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汙染食物和環境致使地鱉蟲體弱患病衰亡。防治蟎害應采取防重於治的原則。要注意檢查飼料,不要把蟎隨飼料帶入池內,糠、麩等可先炒熟後再用作飼料。定量喂養並及時清除剩餘飼料殘渣,地鱉蟲的屍體、卵鞘空殼等是蟎類孳生的場所或寄生物,並嚴格控製夏季和梅雨季節的溫度和濕度,以除蟎害。認真檢查飼養土,注意避兔隨飼養土把蟎帶入池內。將飼養土先日曬消毒後再用。如已發現蟎類侵入飼養池內,可利用地鱉蟲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在食料板上放些炒熟的麥麩、豆粉等物誘蟎,傍晚時取出食料板進行處理,連續誘集幾天後可減輕為害。在蟎類危害較嚴重時,應徹底更換飼養土。把地鱉蟲篩出倒入幹燥細沙中任其爬行半小時,以便擦掉寄生在蟲體上的蟎,同時將坑壁用火烤一次,這樣可較徹底地清除蟎害。
蜘蛛的繁殖能力很強,如果不及時消滅,飼養室內縫縫角角到處會看到蜘蛛網,這些蛛網對地鱉蟲危害很大,特別是對出翅雄成蟲影響更大,經常被蛛網粘住而被蜘蛛吃掉,也有礙管理操作。可通過人工打掃把蜘蛛掃下來踏死,此外可用25%殺蟲脒300倍的溶液噴灑,一個月噴兩次基本上能全部消滅,噴霧在上午進行,噴藥前要把吃剩的食料全部去掉,但噴在蟲體上對地鱉蟲也無影響。
地鱉蟲一般沒有嚴重的病害,但管理不善或在梅雨季節溫度高、濕度大,蟲口密度大的情況下,容易感染黴病,嚴重時可造成大批死亡。感染黴病時蟲體表麵無光澤,腹部呈暗綠色,行動呆滯,體瘦幹癟,晚上不出來覓食,有時白天爬出池麵死亡,也有的死在土內。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有人認為是真菌感染所致。
在飼養地鱉蟲中要經常作好病害的預防工作,溫濕度太大時要通風換氣降溫排濕,保持飼料新鮮,經常清除飼料殘渣、蟲殼等物,保持池內清潔,另外在飼料中增加少量酵母片、土黴素粉等喂蟲,能助消化促進地鱉蟲健壯生長,以增強抵抗病害的能力。除上述病害外,有時蟲體呈現腹部膨大而發亮;青黃色,糞便稀等病症,有人稱大肚子病,有時蟲體潤濕身粘泥土,腹部邊緣發黑,糞便呈水瀉狀,醬色,這些都危及地鱉蟲的正常生長發育,病因還不清楚,但一般認為是由於喂食不適時,蟲口過密,溫度濕度不適宜,也可能是由病菌侵入而引起的。這些還不甚明了,需要在今後的飼養實踐中進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解決。
(4)采收和加工
進行適時采收和加工是提高單位飼養麵積產量的最後環節。采收對象,高齡的雄若蟲、雌若蟲和雌成蟲三類。采收時間根據地鱉蟲發育生長的特點可分別進行采收。雄若蟲可結合去雄采收,雌若蟲是采收的主要對象。地鱉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體重增長以8~10齡最高,這階段蟲體充實,折幹率達38~41%,而雄若蟲和雌若蟲的折幹率隻有30~33%,因而,在此期當飼養密度達到一定數量時,除留足產卵種蟲外,應大批采收,雌蟲可分兩次采收,8月中旬以前,因所產卵鞘當年都能孵化,應盡力爭取卵數,故不宜成批采收,對已經越過產卵盛期的雌成蟲,蟲體開始衰老,可結合取卵選收;8月中旬以後至越冬前,凡是前一年已產過卵的雌成蟲,按產卵批次先後,依次采收,避免在越冬期間因體老衰弱大量死亡。
加工處理一般采用曬幹、烘幹兩種方法。曬幹法比較簡單,將采收的蟲子用開水燙死,洗淨,置陽光下曝曬3~4日,達到體幹無雜質即可,烘幹法就是將洗淨的蟲子放在烘箱內烘幹或放在鍋內用小火炒拌,溫度控製在50℃左右,待蟲體的足尖微粘鍋鏟時便停火。將蟲放在比鍋略大的鐵絲網內,撤掉炒鍋,將網架在灶上,借灶膛中的餘熱將蟲體烘幹。即成商品地鱉蟲。因采集季節、蟲齡及壯瘦程度不同,鮮幹折合率有一定差異,經測定統計,最大的雌成蟲140隻重0.5kg;幹的雄成蟲需1400隻才0.5kg,地鱉蟲鮮幹折合率最大雌蟲37%,青年雌蟲38%,老雌蟲41%,8齡雄若蟲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