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前死亡原因的分析(1 / 3)

斷奶前死亡原因的分析

由於錯綜複雜的原因圍繞著幾乎每一例斷奶前死亡,所以斷奶前死亡率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0%上下。養豬者為減少斷奶前死亡所能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母豬分娩時不離人。作者在2002北卡羅來那養豬會議上發表了本文。

全國畜禽健康監測係統的數據(NAHMS,2001)表明,母豬的平均窩產仔數為10.9頭,窩活產仔數為10.0頭,而僅8.9頭能活到斷奶的時候。可見,斷奶前死亡率達到11%。

相比之下,NAHMS(1990和1995)的數據表明,窩產活仔數分別為9.9和9.5頭,窩斷奶仔數分別為8.4和8.6頭。所以,盡管1990到1995年之間斷奶前死亡率有所下降,但1995到2000年間卻略有上升。由於平均窩產仔數一直有所增加,所以我們能夠實現1990到1995和2000年間窩斷奶仔數緩慢增加,使其分別達到8.4頭、8.6頭以及當前的8.9頭。

NAHMS(2000)的數據表明,在11%的斷奶前死亡中,一半以上(52.1%)死於母豬的擠壓,16.7%死於饑餓,11.5%死於“其它已知原因”,74%死於“未知原因”,3%死於呼吸道疾患。大多數仔豬在17.2日齡時斷奶,平均斷奶日齡為19.3。

錯綜複雜的原因

盡管上述數據表明,斷奶前死亡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在實際上中仔豬卻死於若幹種可能原因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比如,研究表明,體重較輕的仔豬對寒冷比較敏感,因而會躺在離母豬較近處取暖,從而比較容易被母豬壓死。

同樣,仔豬如果因為疾病、受傷、搶不到奶頭、或者隻是因為睡過頭而少吃一次奶,就會進人因衰弱而吃不到下一次奶從而變得更衰弱的惡性循環直到其被餓死為止。因此,盡管其死因可被列為“饑餓”,但在實際上卻是因為體重輕、保溫能力差、嘈雜的分娩環境(可能造成仔豬吃不到奶)以及環境中存在的病原體等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造成了其死亡。

由於這些錯綜複雜的原因圍繞著幾乎每一例斷奶前死亡,所以斷奶前死亡率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0%上下。

分?娩

仔豬的出生過程是降低斷奶前死亡率中首先受關注的問題。以上所述的資料表明,每窩仔豬出生時有0.9頭是死的。這些死亡中大部分是由於死產,其餘則為疾病或子宮內競爭造成的木乃伊胎兒。隨著窩產仔數的增加,死產數也在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產程延長所致。隨著產程延長,仔豬就比較容易陷入缺氧的狀態之中。缺氧不但可在仔豬出生前就將其殺死,還可造成出生的仔豬活力下降。這些仔豬就比較容易挨餓,因而也就比較容易被壓死或得病。此外,隨著仔豬初生重的增加,產程也會因此而延長,從而也就更容易發生缺氧。窩產仔數增加會增加窩內仔豬體重的差異,使有些仔豬競爭不過其同胞仔豬而容易挨餓或被壓死,從而也會增加斷奶前死亡。

溫度應激

仔豬剛一出生便經曆的最重要的應激因子之一就是要適應其周圍的溫度環境。豬和許多哺乳動物不同,仔豬不具有褐色脂肪組織(褐色脂肪組織可產生大量的熱以幫助幼畜保持體溫)。這一事實,加上仔豬的皮下脂肪極少並且缺乏被毛,這些都使仔豬比較難以適應較涼的周圍環境。因此,仔豬需要靠近母豬或者靠近一個熱源以便防止受寒。?顫抖是仔豬在寒冷環境中產生的支持性反應,以便產生較多的熱量;然而,如果仔豬受寒時間太久,就容易得病、挨餓和被壓死。母豬的腹部是新生仔豬的優良熱源,但其位置使得仔豬極易受壓;如果沒有適當的替代熱源,仔豬的壓死率就會很高。

使用取暖燈可極大地幫助仔豬離開母豬的腹部而進入安全區域從而避免被壓死。遺憾的是,仔豬要到出生3天後才能穩定地被吸引到取暖燈下,而大多數斷奶前死亡都發生在這出生後頭三天內。在這三天時間內,母豬腹部對仔豬的吸引力大於取暖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