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豬生產中慎用抗生素(1 / 2)

在養豬生產中慎用抗生素

我國是世界養豬第一大國。近年來,在養豬品種、飼料配置、生產工藝等方麵逐漸與世界接軌,存欄的商品豬產量迅速增加。加入WTO,原本可大幅度增加出口份額,提高養豬效益,但畜產品出口受挫事件屢屢發生,遭受了嚴重經濟損失。其原因有二:一是豬群健康情況不好,疫情嚴重;二是畜產品生產投入不規範,產品中殘留的有毒有害物質超標。對此,我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促進豬肉的安全生產,減少或杜絕有毒有害物對畜產品的汙染,提高畜產品的質量規格。例如,2002年7月23日農業部在全國推行“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力爭在短期內,基本實現食品農產品無公害生產,使消費者放心,質量安全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中等以上水平。

為了畜產品的安全生產,農業部強化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和規範的製定和實施力度。頒布了《無公害畜禽產品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等一係列標準、規程,進一步明確了無公害豬肉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和微生物指標,指導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嚴格按標準[法令、法規、準則]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而合理地使用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

本文重點論述在養豬生產中,泛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危害及對策。

一、抗生素的應用情況

不少養豬場為了防止急性傳染病,如萎鼻、喘氣病等,飼料中經常添加抗生素,而豬群患病,仍用抗生素治療。據筆者對某豬場調查了解到,抗生素在一般豬場用量很大,以致增加了養豬生產成本。

例:該場2003年1-5月共用獸藥46種,醫藥費2.9萬餘元,其中用青、鏈黴素6種,開支竟達4萬餘元,占醫藥總花消的49.19%。青黴素占35.89%,鏈黴素13.03%,卡那黴素12.81%,慶大黴素20.59%,土黴素為13.48%,氯黴素為4.09%。據反映:現有豬病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強,使用劑量越用越大,而治療效果越來越差。

二、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後果

大量而廣泛的使用抗生素,病原微生物直接或交叉產生耐藥性。即在病原菌廣泛接觸抗生素後,引起染色體突變,垂直地傳給子代,使子代產生耐藥性。這種耐藥性有速發而持久的鏈黴素型和緩發、階梯式不穩定的青黴素型兩種。也可因病原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細胞質中產生耐藥的R-因子,垂直或水平的轉移給敏感菌,使之獲得耐藥性。耐藥菌通過纖毛與敏感菌接觸,形成特殊的渠道將R-因子輸入給敏感菌,使病原菌獲得耐藥性。

病原菌獲得耐藥性以後,迅速降低對抗生素的敏感性。給臨床治療造成困難。

在飼料中長期添加促生長抗生素或藥物抗生素,在殺滅腸胃道致病微生物的同時,與動物生存有密切關係的有益微生物也被殺死,破壞了正常的生物區係,致使豬隻消化機能下降,消化能力減弱,體質變差,免疫機能降低,易感疾病,治療效果差,死亡率高。

由於豬隻病多體弱,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增強,醫療效果不佳,豬病越來越多。在此情況下,養豬生產者需要添加更多的抗生素,以預防疾病發生。如此形成惡性循環,豬病越來越多,藥越用越多,豬隻體質越來越差,豬病無法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