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養殖戶該幹些什麼(1 / 3)

冬天來了,養殖戶該幹些什麼

生豬

一、防風襲。冬季的豬舍必須堵風洞,掛草簾,糊窗口,防止圈內的鼠洞、裂縫、缺口、破頂等風口吹進“穿堂風”和“賊風”。通氣孔可留在至少距地麵1米以上高處。

二、防潮濕。豬圈幹燥是保證生豬健康的主要措施之一,空氣是一種導熱物質,而且越潮濕其導熱性越強。圈內豬體內的熱量發散得越快。豬體發冷,必要上垛,擠傷壓傷甚至出現死亡,疫病也易發生。因此,圈要勤出勤墊,保證幹燥,並注意訓練豬定點排糞排尿,有個幹燥臥處。

三、防低溫。生豬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15℃~25℃,正常生長的溫度一般也應該在8℃以上,為了保證生豬正常生長發育,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暖棚飼養,即用較厚的塑料薄膜將圈頂覆蓋,覆蓋要有30度左右斜麵,便於采光,中午圈溫過高可放氣通風,下雪後應及時清除。

四、防冷食。在冬季,豬吃食無非用來禦寒和增加體重,母豬則要保其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故要在配料時適當增加能量飼料,增其禦寒力。在飼喂時配混合飼料最好是生食幹喂,需拌入少量水時水溫也要在25℃左右。采取稀喂辦法的,飼料要溫熱,並要少給勤添,防冷防凍。

五、防亂喂。喂豬要做到飼養質量穩定,喂料時間穩定,配料應根據不同生產性能,不同生長階段進行,切忌質量突變,若需變料,加量和改變飼喂時間也應逐漸慢慢變。

六、防冷飲。豬對水的需求量很大,對水的需要很重要。如圈中不備水,豬就吃雪,吃冰塊,飲尿水,這樣勢必引起消化道疾病或其他病症。所以要經常不斷地供給溫熱清潔的飲水,既防病患又保豬需要。

七、防咬架。豬的正常生長,飼養中必須營養全麵,缺乏了某種或幾種成分,不但生長滯緩,還可能出現咬架“惡癖”,尤其冬季青飼料較缺,“惡癖”出現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在飼料中補給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並要強弱分群,大小分圈,適時閹割。

八、防疫病。冬季氣溫低空氣幹燥,豬的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傳染性疾病等很容易發生,為保生豬生產健康發展,必須經常保持圈清潔、幹淨、衛生,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圈舍刷洗消毒或噴藥消毒,豬要注射疫苗,並要備有常用藥物,有病早隔離,早治療。

(韓素芹)

池塘改造。利用冬閑時節進行池塘改造,小塘改大塘、淺水塘改深水塘。經過改造,既能增加池塘的容水量,也改善了池塘的環境。條件較好的池塘也要進行整修,放幹池水,經過太陽暴曬後挖去過厚(保留20厘米左右)的淤泥,鏟除雜草,加高加固塘埂。

池塘消毒。修整好的池塘,要用藥物清塘消毒。常用的消毒藥物有生石灰、茶枯、漂白粉等多種。但以生石灰消毒效果最好,還能起到施肥作用。池塘消毒應選擇在晴天進行。幹法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50公斤~80公斤,塘中須留5厘米~10厘米深的積水,使潑入的石灰漿能分布均勻;帶水消毒,畝平均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公斤~150公斤,要求把石灰塊撒布均勻,並全塘充分攪動,以增強消毒效果。

培肥水質。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後5天~6天,即可灌水施肥。施基肥每畝用豬、牛糞500公斤~750公斤,或大糞100公斤~200公斤,以培肥池水,增加水中餌料生物,滿足魚種吃食需要。

魚種早放。提早放養魚種,可使魚兒提早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提早吃食,提早生長,相對延長了生長期。從冬至到立春是放養魚種最好的時節,因為在這段時間裏氣溫和水溫都比較低,魚的鱗片緊密,捕撈放養操作中不易弄傷魚體,可降低魚種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投放魚種應選擇在溫度並不太低的晴天或陰天進行,溫度過低的雨天或下雪冰凍、刮風天氣都容易凍傷魚體,不宜放養。

魚種質量。放養的魚種規格宜大不宜小,要求體長在20厘米以上,魚兒頭小背寬,膘肥體壯,鱗片鰭條完整,遊動活潑,體色鮮明,無病無傷。這樣的魚種適應能力強,成活率高,生長快,出塘規格也大。

魚體消毒和免疫。魚種下塘時先用4%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鍾~10分鍾,或用其他藥液浸泡消毒。有些魚種還應注射免疫疫苗。

飼養管理。魚種下塘後,如遇天氣變冷,要加深池水防凍;天晴溫度較高時,要適當投喂一些精飼料,保證魚的吃食需要,促其生長。

(仲直)

蛋鴨

一、喂料關。冬季天氣寒冷,要適當增加能量飼料比例,同時還應根據鴨群不同產蛋率適時調整飼料配方。此外,飼料中要適量摻入多種維生素,以滿足蛋鴨對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飼喂時,每天宜喂3次~4次,飲與舍溫相同的清潔水,並每隔15天給蛋鴨喂3天魚肝油,每隻鴨子每天1毫升,這樣有利於提高或保持蛋鴨的產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