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是首歌》散文集,處處回蕩著感恩、寬容、悲憫的旋律。漫步其中,可以品讀出作者細膩敏感、纏綿委婉而又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可是感受到一顆極其善良而又柔軟的心靈,細細品味,就會發現,世間不缺乏美,人間不缺乏愛、溫情和善意。
哲學家歌德曾說過: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的心靈,那就是內心崇高的道德和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孟祥寧的散文寫作是值得尊敬的,她遵循著誠實寫作的原則,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而且力求作品訴真情,做真人,進而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我的青春是首歌》讓人過目不忘的,是那些非常具有個性化、心靈化和感情化的人生感悟,比如《希望你不要知道,知道也請你忘掉》一文裏,作者將孩子們的感悟認識描寫得淋漓盡致,與其說是寫給初中生看的,還不如說是寫給家長們看的,提醒家長們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要端正自己的認識。在《健忘症》一文中,描寫了社會中一種病態的群體,折射出他們內心的孤獨和他們那種不平衡的扭曲心理,需要用人性的善良去感化,去溫暖。親情友情在文集裏,時時彌漫著令人動容的深深的愛和善意。
作者以真切細膩的筆觸,把自己對人生與生活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通過一個個隱藏在內心的刻骨銘心的細節,描摹得如此真實逼真和刻畫得非常精細入微,令人久久注目,回味不已。雖然這種傷感夾雜著人生的苦澀、生活的痛感和命運的無奈,但這都是在張揚著青春的活力,顯示著自己的獨特魅力。總體上講,文集始終貫穿著一種對真善美的堅定不渝的發掘和固守,以致使整本書都散發著濃鬱的抒情色彩和唯美氣息。給人一種清麗、靜謐、溫婉、細膩等富有女性特有的溫柔明淨氣質。
孟祥寧淵雅清麗的文字,猶如靜靜山穀裏一株清新素雅的百合花,淡淡的散發著屬於自己獨有的沁人心脾的芬芳。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生活的強者,生命的智者,又是一個自警自省的人。自信來自對生活的領悟和追求,領悟和追求會拓展一個人豐富而遼闊的人生世界。熱愛生活,珍惜情感,美化人生。生活是無窮無盡的,隻要掙脫束縛,自由地掌舵靈魂,生活永遠掌握在有心人手中。
孟祥寧的作品經得起世間的淘洗,盡管她現在還是一個高中生,相信她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能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是我仔細觀察後所得到的判斷,我們拭目以待。
2012年4月13日
為青春代言,請你們聽好
??????????????????? ???????????天津/左文義
?????? 讀罷孟祥寧的《希望你不要知道,知道也請你忘掉》(以下簡稱《希望》)等四篇小小說作品,再看罷她的簡曆,一時心頭喜怒悲恐驚五味雜陳。於是,連文章的命名都不禁模仿起了孟氏的口氣與風格。
?????? 其實,每個階層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需要自己的代言人,就像一個國家或組織需要有新聞發言人一樣。在國際舞台,人們絕少聽到小國弱國的聲音,同樣,弱勢群體弱勢年齡段的人的聲音往往也不被社會聽到,此時代言人尤為重要。18歲的祥寧是高中生,自然為學生代言,為青春代言了。並且,她的水平著實了得呢。像一個高妙的導遊,給大家講解外表風風火火而內心充滿無奈與痛苦的“青春期”一族。
?????? 作家寫作,自然要寫身邊最熟悉的人和事,身為學生的祥寧當然離不開同學、班級、學校、家長這些元素,可供調控的排兵布陣的空間雖略顯狹小,稍遜地利,但所幸是以一名身處其中的學生的角度落筆,這是寫同類題材的大人們萬難摹及的。天時人和俱全,所以她的作品能以獨特的視角和特有的語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是在少男少女的靈魂深處的寫作。歡喜時的雀躍,悲傷時的淚水都充滿著青春的氣息,那樣令人信服。早戀,曆來被家長們視為洪水猛獸,平日裏察言觀色稍有蛛絲馬跡便會使盡心機圍追堵截。讀罷祥寧在《希望》一文裏講述的這個早戀的故事(與其說是故事,倒更像是少男少女成長征途的一次小小的事故),不禁莞爾了,搖頭歎息,唉,這幫孩子。你看,男孩女孩之間的好感來得多快,一次與男孩子小小地碰撞,就能在少女心頭激起層層漣漪,繼而激發出舞動的浪花,大膽地和對方聯係。對他的人崇拜有加,對他的畫驚歎不已,宛如一個傻丫頭。更傻的還在後麵呢,QQ聊天還不足以表達一片愛慕之情,竟然常常跑到樓下教室後門觀察他座位的位置,竟然想會不會某天突然地震了自己能正好砸到他身上,看看,這內心的獨白,是不是傻的有些不可救藥了。甚至在上課的時候會望著打羽毛球的他發呆,大有心魂不定,茶飯不思的意味。在成人看來,這無疑就是戀愛了,是該施展各種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其懸崖勒馬的時候了(想給家長們說句話,水在那裏,風在吹拂,要想讓水麵不起漣漪怎麼可能呢)。與大人們的神經兮兮相比,孩子卻是那樣輕鬆,“莫小愛,你是不是青春期啦?”“我一直都在青春期,隻不過青春的氣息好像更明顯了。”這些明顯是跟著感覺走的調侃的口吻。及至被問到是不是喜歡對方時,心才“咯噔了一下”,直到此時此刻,小小的心兒才開始追問自己的呆呆傻傻如醉如癡的行為舉止暗示著什麼。孩子們都是感性的,他們的行為遠遠地將理性甩在後麵。家長若不了解這些,又怎麼能和孩子溝通的。試想,文中莫小愛的母親在日記或某種渠道知道她竟然渴望“突然地震能正好砸到他的身上時,”不知要唬成什麼樣,擔心成什麼樣呢。倘若因此采取了不恰當的幹預,想必一下子就把莫小愛推到了真正的早戀的行列。因為他們在意識到了自己在早戀之後,也會矛盾會抗拒,聽聽孩子的這句話吧,“這個詞(應該是早戀)在我的年齡不該出現卻必然存在,我說不清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做家長的注意了,孩子的這種感覺的性質及後果某種程度上是由你決定的,你說是早戀就是早戀,你說齷齪就是齷齪,你說高尚就是高尚。你越鬧得凶,本已起了漣漪浪花的水麵必定撥浪滔天,小船必定迷失方向,結果越不能如你所願。因為你把孩子的模棱兩可的美好的感覺和猶猶豫豫的矛盾庸俗化了透明化了,逼著他們去麵對,去承認,去否定,去超越,你越是小題大做,就會越適得其反。小說中主人公的家長沒有適時出現,故事以男孩的可愛懵懂女孩的睿智的傷心而結束,巧妙而自然。如人所期,卻有點點心酸,又會欣慰地默默叨念,謝天謝地。最後我要對文章中莫小愛的父母說幾句,當孩子“希望有一個人可以給我溫暖,有一個人可以陪著我說話,有一個人會提醒我雪天路滑注意安全”的時候,您是否該及時以朋友以長者的身份出現了。還記得《北京人在紐約》中,已然墮入深淵無法自拔的女兒對父母親憤怒的抱怨嗎,“我需要爸爸結實寬大的胸膛,我需要媽媽溫暖的胸懷,你們給過我嗎,你們給的了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