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詩人屈原曾在《天問》中這樣詰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何所不死,長人何守?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天也地也,壽也死也,食也性也;

這是一位中國古代巨人在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時所發出的迷茫而又無奈的聲聲長嘯。

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來,這個生靈中的“王者之群”就在不斷地搏擊、征服著自然,同時也在不斷地順應、屈服並回歸於自然,在人類與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叛逆與回歸中,我國古人發現了“天人合一”的生產、生活奧秘。

天人合一的養生法是養生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生與自然界和諧統一。

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是自然現象,自然界的興衰枯榮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就其氣候而論,春季6節氣溫和,夏季6節氣炎熱,秋季6節氣幹燥,冬季6節氣寒冷。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氣象萬千的自然現象。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隨時都影響著人體的生理變化。而為人體提供所需營養的飲食與人的五髒又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學有五味歸五髒之說:“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所以遵循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人的飲食養生也必須順應時節,符合四季二十四節氣更替變化的客觀規律。

古人類以宇宙為鍾,以日月、星辰、四季、候風、萬物為指針,敏感而直覺地體察著自然界的微妙運行和變化,及時地調整著生產、生活。對比現代人的種種奢華生活,古人類的生活觀察和方式更加符合自然之道,可以這麼說,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上,古不如今,而在按自然規律生活上,今人應虛心地向古人學習。

天人合一養生的核心是人道與天道的融合,其融合的橋梁就是生命氣機。宇宙生命氣機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赫、負陰抱陽的原則,遵循無極而太極的程序。本書從養生的角度,考察人類種係和個體,在生命曆程中與天道地道萬象的相生相養的互動反輔關係,互聯網效應,在這種全息的網絡係統中,定位最佳生存時空及其養生技術。

為了使大家掌握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選擇順應時節要求,符合人體所需的飲食,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延長生命時限的目的,我們特為大家奉獻《二十四節氣與食療養生》一書。

本書從曆代經典著述中輯錄鉤沉,彙萃精妙要論,將現代醫學知識與傳統養生理念有機融合,為人們在不同季節時令裏安排日常飲食起居,調控人們的養生方法、藥膳食譜及醫療知識。

本書融趣味性、經典性、知識性與實用性為一體,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掌握養生保健的秘訣。

一冊在手,將成為你打造天人合一的飲食養生的最佳利器!

序:二十四節氣食療養生與天人合一養生觀

天人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幾千年來我國傳統中醫學曆代醫學經驗的結晶。隨著“回歸自然、崇尚綠色”熱潮的興起,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的理念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就為順應二十四節氣的保健養生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長期以農業作為主要的生產方式,這決定了人們對土地的依賴親近感,並把自身與自然的和諧作為理想的目標。中國特定的自然條件以及幾千年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形態的發展,造成了中華民族延綿不絕的眷戀與追求“天人合一”理想目標的心態。

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理解,占據主導與核心位置的是“天人合一”觀。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在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更是力倡“天人合一”說。道教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探究生命奧秘,發現煉養成仙之道,以期在最高的層次上複歸於自然。其理論根基重在順應自然,嗬護生命。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道教有關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論:

一、宇宙起源論

道教繼承道家的思想,主張一種自無生有的宇宙起源論。它認為,天地萬物,皆非從來就有,在其產生之前,有一個共同的本原,這個本原就是“道”。原始道書《太平經》稱“道”為“大化之根”,“萬物之元首”。唐代道士吳筠《玄綱論》說:“道者,何也?虛無之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約成書於唐宋間的《太上化道度世仙經》謂“道乃天地陰陽之母,五行萬物之宗”。作為宇宙本原的“道”,其根本特性是虛無空寂。此虛無空寂之“道”不能直接生出天地萬物,而必須通過一個中介即中間環節才能奏效。這個中介就是“一”。《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道生一”之“一”究竟是什麼呢?《太平經》說:“一者,其元氣純純之時也。”“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北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說:“一者,元氣也”,“天下萬物皆生於元氣”。張伯端《悟真篇》說:“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可見,以“一”為元氣,乃是道教中人的普遍觀點。

道教的宇宙生成論表明,“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因此,“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人與天地萬物在本原上和稟受上有著同一性。那麼,宇宙的多樣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道教認為,元氣在運動過程中,表現出清濁等不同性質,從而化生出不同的物類。吳筠《玄綱論》說:“清通澄明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昧之氣積而為地,平和柔順之氣結而為人倫,錯謬剛戾之氣散而為雜類。自一氣之所育,播萬殊而種分。”這種“氣一分殊”說也許對宋儒的“理一分殊”說具有某種啟發意義。

對照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我們竟發現:道教的“一生萬物”理論與宇宙的生成原理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宇宙大爆炸”理論告訴我們,現在的宇宙萬物,就是從一個充滿著無窮能量的“點”運動、演變而來,這個“點”甚至不占有空間,隻是一個能量“集合”、“出發”的概念上的集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