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戰指以新興資產階級為首的英國社會廣大階層反對君主專製和封建製度的武裝鬥爭。
英國內戰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洲第一次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接近17世紀中葉時,英格蘭正處於按資本主義方式迅速改組經濟的時期。但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與舊的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由於這一衝突,到40年代初革命形勢已在英格蘭逐漸形成,但這一形勢被建立了君主專製製度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一世的反人民的反動政策所激化。
為了給宮廷和耗費巨大的戰爭籌措經費,國王被迫於1640年召開已中斷11年的國會,要求撥款。反對派代表占多數的新國會1年之間就廢除了推行專製製度的所有主要工具,廢黜國王,實際上把全部國家政權集中到自己手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立憲時期開始了。
但是,當事件轉向剝奪封建貴族的權力和特權時,引起了他們不滿。他們因而以武力反對資產階級革命,並於1642年8月22日對國會宣戰。1642年1月從首都逃到北部的國王成了反革命勢力的首領。
在第一次內戰過程中,整個英格蘭分成兩個軍事營壘,經濟落後的北部和西部的封建貴族反對得到以倫敦為首的經濟發達的南部和東部支持的國會。雇傭兵占多數的國王軍計有3、4萬人,但能派出作戰的不過1.2萬人,因其基本力量是要塞和城堡的衛戍部隊。國會軍由民兵和某些將軍出錢雇的雇傭兵組成。由長槍兵和火槍兵組成的步兵是雙方軍隊的基礎。
軍隊組織以團為單位,其戰鬥隊形由步兵、騎兵和炮兵編成。戰局的勝敗通常取決於大量密集的步兵和騎兵所實施的突擊。
第一次內戰是以國會軍受挫開始的,其部隊遭到多次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國會軍總司令埃塞克斯伯爵和其他長老派的將軍們的戰略是消極的,他們害怕革命深入,謀求同國王妥協。
軍事上的失利引起國會中以獨立派為首的反對派的不滿。反對派要求按革命方式改組軍隊並清除戰鬥士氣低落的雇傭兵。在反對派的壓力下,長老派的國會議員被迫采取積極的戰鬥行動。
在馬斯頓荒原附近的交戰中國會軍擊潰了國王軍。克倫威爾的騎兵對取得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對敵翼側的突擊決定了戰局的結果。這次戰役是第一次內戰的轉折點。
但是,忠於自己政策的長老派議員們停止了積極的戰鬥行動,致使王黨得以迅速從潰敗中恢複元氣,繼續戰爭。這種狀況使國會中兩個主要派別之間的政治鬥爭急劇尖銳化。1644年12月,克倫威爾以國會成員和獨立派首領的身份要求徹底改革軍隊。
這一改革於1645年在克倫威爾的領導下完成,組建了一支與前不同的、紀律嚴明、戰鬥素質高的2.2萬人的新軍,其中一半是騎兵。
因此,國會軍的機動性和突擊力量大大增強。軍事改革促進了軍隊民主化,下層群眾出身的人擔任了軍官職務。鍋爐工福克斯、馬車夫普萊德、鞋靴工胡遜、帆纜手列因斯博羅及其他人都表現出自己是有才幹的軍事長官。克倫威爾實行“自抑法”。
根據此法,全部國會成員退出軍隊,埃塞克斯伯爵和其他長老派將軍們也被撤職。新任總司令為費爾伐克斯將軍,克倫威爾被委派擔任他的副職和騎兵總指揮。新統帥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部隊軍事訓練上,訓練中廣泛運用30年戰爭的先進經驗。
在奈斯比附近的戰役中克倫威爾的騎兵再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國王軍被擊潰,實際上很快就覆沒了。
此後,國會軍攻占了王黨占據的許多要塞。查理二世逃到蘇格蘭,1647年2月被送交國會。但被俘的國王得以逃出,並與蘇格蘭訂立同盟,重新與國會開戰。
第二次內戰在普雷斯頓附近的交戰中反革命力量被克倫威爾徹底擊潰,國王再次被俘。獨立派軍隊占領了倫敦。長老派議員被逐出國會。
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一世被交付法庭審判,於1649年1月30日作為“叛徒和暴君”被處死。1649年5月19日,英格蘭宣布成立以獨立派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共和國的成立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更富,與此同時,卻未能滿足為共和國的成立而戰鬥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人民對革命結果的不滿表現為公開反對現行製度。平均派領導了這場鬥爭。但平均派在國內和軍內的活動均被殘酷壓製下去。獨立派的對外政策同樣是對英格蘭統治下的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鎮壓。
1649~1650年,為鎮壓愛爾蘭人民的民族解放起義,克倫威爾領導了對愛爾蘭的征討。英格蘭共和國還殘酷鎮壓了蘇格蘭的民族解放運動,於1652年將其並入英格蘭。
在內戰中,人民革命軍同為他人利益而戰並按過時的戰術公式行動的王黨分子的封建雇傭軍相比,表現出更高的軍事學術水平。但後來國會軍變成英格蘭資產階級的馴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