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人際傳播過程(1)(1 / 3)

訪談不僅僅是提問和回答問題的過程。

說起訪談,我們往往想到的是一個人提問另一個人回答。這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每一次訪談都是異常複雜的人際傳播過程。在第一章給訪談下定義時,我們就暗示了這一過程,把訪談定義為“雙方提問和回答的互動傳播過程。至少是一方有預定和嚴肅的目的”。要想成為成功的訪談者和受訪者,我們就必須理解並重視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提問和回答。本章通過發展一個訪談模式來總結訪談這一過程、描述訪談的互動本質,從多個側麵來關注這個複雜和有時令人迷惑的過程。

訪談中的雙方

圖2.1說明了訪談雙方是訪談的靈魂。訪談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文每一方都是複雜獨立的個體。

單獨一方不可能使訪談成功,而注定導致失敗。

化、環境、教育、培訓和經驗所生產出的獨特產品。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具有人格特征的有趣的混合體。我們或許樂觀或許悲觀。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信仰、態度和價值觀,並由不斷變化著的希望、願望、需要和興趣的組合體來驅動著。實際上,在我們稱之為“訪談“的互動過程中,人們既是受者,又是傳者①。

盡管每一方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要想讓訪談成功,雙方必須一起行動。就像約翰·斯圖爾特(Stewart)和卡洛·洛根(CaroleLogan)所言,“沒有人能完全控製一個交流事件,也沒有一個單個的人或行為能引起一個交流結果或因此而受指責。”②訪談是一個合作的過程。

訪談雙方的關係

圖2.1的圓是部分重疊的,因為訪談是傳播的一種關係形式,其間,雙方是通過人際關係連接起來的。關係也許隨著訪談而開始,也或許在訪談每一次訪談都歸功於曆史關係。

形勢也許會改變關係。

前的很長時間就開始了。例如,你也許第一次或最後一次遇到某位銷售代表或新手,或者你認識了一位管理者、理論家或商界領袖,你和他們有著長期的持續的關係。雙方間的訪談若沒有曆史關係往往很難“恰如其分地展開,因為我們不知道規則,這樣,我們就不能確切地知道如何與我們的談話相協調”③。

關係不會靜止,因為他們隨著時間而改變,在互動中改變。斯圖爾特(Stewart)和洛根(Logan)說,“在他們的每次交流中,關係夥伴都彼此建構並修訂那些界定他們支持誰、和誰在一起的模式。”④斯蒂芬·小約翰(StephenLittlejohn)觀察到,“處於關係中的人們總是創造一套預期的裝置,強化舊有的或改變現存的互動模式。”⑤關係也會改變,因為形勢在變。例如,你也許與一位教授或客戶建立了一種愉快的、支持性的關係,這種關係一直到你提出抱怨或客戶提出了不正當的要求而告結束。我們中的一些人善於處理簡單熟悉的形勢但難以適應新形勢或難以預料的形勢。沙拉·特郝姆(Sarah Trenholm)和阿瑟·簡森(ArthurJensen)解釋說,互動需要“經驗和靈活性。一個僅知道一種做事方法的人在接觸新方法時會遇到困難;我們對其他方法學得越多,我們就會變得越靈活。”⑥本書中我們始終強調的就是在訪談中適應性和靈活性的重要性。

關係維度

我們之間關係的本質是由幾個關鍵的尺度來決定的。訪談作為人際傳播,與其尤為相關的五個因素值得關注。

相似性在獨特的雙方之間建立起共同點。

有相似性不等於你們就是同伴。

參與的願望利於相互交流。

我們與自己喜歡的人交流會更自由。

1.相似性。當采訪者與受訪者擁有共同的文化規範、價值觀、環境影響、教育背景、經驗、性格特征、態度和期望時,他們的關係就會有所強化。雙方也許來自同一城市,繼承著共同的民族遺產,對職業都很關心,就讀於同一所大學,堅持某種社會傳統,希望被公平地看待,有交換信息的願望或者願意給予他人明智的建議。在某些情況下,你會發現采訪一個同性別、同文化或同年齡的人很容易。相似性使得訪談雙方能夠互相理解,建立共同點,並適應彼此的需要、認知、願望和習慣。

當你擴大已被感知的相似區域(圖中重疊區域)並減少尚未被感知的區域時(圖中未重疊的區域),你的傳播也許更有效。要避免因為你和另一方在服飾、年齡、宗教上的相似性就推斷你們有更多的相似之處。相同的外表、年齡或同屬某一組織的成員並不能保證雙方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觀或態度。許多人在倫理方麵的失誤往往是因為錯誤的推斷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