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探查性訪談(4)(1 / 3)

對經曆了悲劇的人要保持敏感,不要僅僅為了新聞播報中的畫麵或哭泣的言論、資料或好奇心而侵犯他們的隱私。記者問一位剛剛在事故中失去孩子的家長“你對你孩子的死有何感受?”或“你的家庭被這次悲劇毀了嗎?”等問題是殘忍的。約翰(John)和丹尼斯·比特納(DeniseBittner)建議,在這種時候隻問那些直接和必要的問題。他們在書中寫道:“記住,處在危機情況下的人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拖延的訪談不會提供額外的信息,隻會使對方更加心煩意亂⑥。“另外,在考慮如何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同時,要充分表現出訪談者的人文關懷,從而建立訪談雙方的真誠關係。

敵對的受訪者如果察覺到敵意,設法去判斷它是真實的還是想象中的。如果是真實的,就查找原因。一個人可能因為他或她不能控製的情況而感到生氣、失望、無助或害怕,而你成了發泄情緒的便利對象。敵意可能指向你、你的組織、你的職位、職業或者你所獲取的信息將被使用的方式。與和你相似的或你所在組織中其他訪員之間有過不愉快經曆的受訪者,會對你有最壞的預想。人們可能會因為一些小事交通、頭疼、上班遲到、電腦故障、遲到的約會而很容易一整天都沒有好心情。

選擇提問時機和表述問題都要謹慎,並對非語言行為保持敏感,這樣可以避免或減少敵意。不要使提問聽起來像是要求或威脅。不要侵入對方的個人領域或空間。不要讓你的外表和態度舉止看起來具有威脅性。通過如下做法來減少敵意:

●避免使用令人反感的施壓戰術。

●允許有敵意的受訪者發泄情緒。

●轉入另一話題。

●保持沉默。

●提問開放性問題。

●不要做”對著幹“的回應。委婉的談話方式可能會揭示敵意的根源並消除它,譬如:

●當時你看上去似乎很生氣。

●你似乎心煩意亂的;可以說說是怎麼回事嗎?

●從你的回答裏我好像察覺出一些不如意的情緒,是這樣嗎?菲利普·阿爾特(PhillipAult)和埃德溫·艾莫瑞(EdwinEmery)提出了一個簡單法則:“尊重普通的人,他(她)也會尊重你。”⑦而更為顯在的道理在中國古語中早已有所提及,如“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要有麵對沉默寡言者的準備。

沉默寡言的受訪者如果一個人似乎不想說或不能說,就要查明原因。這個人可能因為你、你的職位、當時的情形、訪談的主題、周圍的環境或旁邊的其他人等等因素而感到羞怯。缺少隱私空間會抑製交流。試想一下,當你為一個私人問題去谘詢教授或監督人,而交談的地方是一個小隔間或其他人可以輕易偷聽的開放場所時,你會怎樣?許多人在麵對權威人士、監督人、調查員和記者時往往會寡言少語。沉默寡言有可能是一個家族或個人的特點,表現在訪談上即是無所作為,並且在整個訪談過程中都不會改變。有些人隻是話不多。

這裏有一些策略可以使你與沉默寡言的人更有效地交流。試試看:

●仔細的自我介紹和定位。

●在開始的幾分鍾裏討論一些簡單的、沒有威脅性的話題。

●觀察房間、辦公室或工作的場所,尋找圖畫、物體、獎品或窗外的風景作為開始的話題。

●風格上從正式轉變為非正式,身份上由嚴肅的專業人員轉變為熱情的合作者,態度上由不認可轉變為認可。

●改變提問策略(從開放式到封閉式或從間接的到直接的),直到受訪者興奮起來。

●用沉默鼓勵一個人說話並表現出興趣。

●用輕推式探測提問,使受訪者保持說話狀態。

盡管有上述種種法子,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對某些沉默寡言的人,還是沒有辦法使他們敞開來自由地說話。他們會令我們中間最好的人也無法等待或保持沉默。

喋喋不休的受訪者喋喋不休的受訪者具有與沉默寡言的受訪者相反的傾向。有的人喜控製多話的人也許比讓沉默的人開口更難。

在使用非語言信號時要謹慎得體。

查明對方含糊其辭的原因。

歡在任何時間和任何人談論任何事情。他們對封閉式提問也會做很長的回答。在訪談中積極響應並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但正如古語所說,“過猶不及也”,他們的幫助太過分了。讓他們停止說話或正常地參與訪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使用目標明確的封閉式問題,給多話的受訪者少一些說話的機會而多一些指示。尋找自然的機會或小停頓,以插入提問或改變訪談進行的方向,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