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7章 輸了?(1 / 1)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

“不,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

“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裏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

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智慧小課堂:

俗話說:學問學問,一半學一半問。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們的學識多是從“問”開始,然後才進一步挖掘知識寶藏的。這種好奇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幼芽”,這個“幼芽”往往是脆弱的,如果得不到老師的家長的愛護,就可能會夭折。所幸的是,伽利略的這棵“幼芽”,終於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