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中,許多稟賦特異的奇才、怪才、鬼才,由於得不到獨具慧眼的領袖的發現、賞識和重用,都象一顆顆璀燦耀眼的流星,一閃就隕落消亡了。自古至今有多少有識之士為之扼腕歎息,發出了"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感慨。
知人知事,自古為難,伯樂相馬,慧眼識英,乃大道也!現代的領導要管好人,就要會用人,要想用好人首先就要會識人。
了解人才能用好人
在企業中,有些人之所以有些桀驁不馴,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對其不了解,沒能讓其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是無法發揮才能。
——智慧管人要會識人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是可用的,關鍵是看管理者對人是否了解,是否根據其特點把人放在正確的地方,把人放錯了地方,是金子你也會感覺他像石頭。
清代,有位將軍認為所有人都能在軍隊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他說瞎子聽覺好,可以伏在陣地前聽敵軍動靜;啞巴可以用來傳遞密信;瘸子可以來鎮守炮台等等。這種看法不無誇張,但是也反映出要量才而用的原則。
如何對員工進行管理,這裏有一個因人而異、量才而用的問題。首先就是要去了解他們的特點,十個員工十個樣。有的工作起來利落迅速;有的則非常謹慎小心;有的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有的人卻喜歡獨自埋頭在統計資料裏默默工作。
比如,一個人特別具備戰略才能,你卻讓他主要從事一些事務性的工作,他就可能有意見。如果改變思路,讓他做一些規劃性、研究性的工作,或許他很喜歡,也能夠發揮好,而在現實中,有很多管理者對下屬更多地是“使喚”而不是用人,安排下屬做什麼,最看重的是下屬是否很聽話地完成,而不管這個事情本身是否適合讓這個下屬去做。下屬隻要一不聽話,就被認為是桀驁不馴,就要進行打壓,這是一個誤區。關鍵是根據其特點把人才用到合適的地方、合適的崗位上,也就是人才要與職位、與工作匹配,因勢利導,才能使人才價值最大化。
再比如,對於隻求速度、做事馬虎的員工,做管理者的若要求他事事精確,毫無差錯,幾乎是不可能的,對於有此種做事態度的員工,你就不能要求他既迅速又正確。、可是,許多管理者明知這個事實,卻仍性情急躁地要求他們達到不可能有的工作效率,這是十分失敗的。
在各公司的人事考核表上,都印有很多有關處理事務的正確性、速度等評估項目,能夠取得滿分者才稱得上是一位優秀職員。於是,有頗多的管理者就死守著這些評估項目,把它作為人事考核的依據。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並沒有什麼萬能的職員,古人說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其長處,同時也有不足的地方,所謂滿分者,不過是上司高估了他,給予他過高的評價罷了!
假使要讓工作的正確度更高,那麼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增加磋商的次數,而不得不犧牲速度。有些員工為力求快速而省去許多磋商機會,偶或順利,純屬僥幸,或是因為身具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能。對於這些,許多管理者往往不多加考慮,僅依據一張人事考核表,就憑著自己的主觀意誌而對員工妄下斷言。
實際上,在人事考核表上觀察一個人的工作情形,合計各項評估的分數,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管理者應該通過實際的觀察,結合他們的長處給予適當的工作,再從他們的工作過程中觀察他們的處事態度、速度、準確性、成果,隻有這樣才可真正測試出下屬的潛能。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靈活、有效、成功地調動、管理他手下的員工,促使業務蒸蒸日上。
管人方略
管理者對員工有了明確的了解之後,才能妥善地分配工作。使員工在某一方麵極大地發揮潛在的能力,既提高員工的自信心,又發展了事業。比如,一件需要迅速處理的工作,可以交給反應敏捷、動作快速的人,然後再由那些做事謹慎的人加以審核;相反,若有充裕的工作時間,就可以給謹慎型的人,以求盡善盡美。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人睡覺的時候,別人無法分辨他是不是盲人;人沉默無語的時候,別人也無法知道他是不是口吃,把人叫醒讓他讀一段文章,那麼這個人是不是盲人或口吃,就一目了然了。
——智慧管人要會識人
真正的人才不是“紙上談兵”的英雄,而是具有實幹能力的實幹家。那麼,怎樣去判斷一個人是空談家還是實幹家呢方法就是讓他們去幹實事。就像當我們不能判定這到底是騾子還是馬的時候,隻要拉出來遛遛便一目了然。
比如,你與一個人背地裏策劃某些秘密,可以發現他是否誠實;你讓一個人呆在令人興奮的美女身邊,就能知道他是不是一個坐懷不亂的人;你把錢財交給對方,由他支配,讓他外出辦理有關錢財的事,或者讓他麵臨有利可圖的事情,就能考驗出他是否廉潔;你把事情的危險程度告訴一個人,看他有何反映,或者猛地恐嚇他,突然告訴他危險在即,看他有什麼反應,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勇氣如何如此等等。
戰國時,子之在燕國作相,他想要識別一下手下人中有沒有投機取巧的人有一次,他在裏屋辦公,手下人都在外麵的大房間辦公,他突然向他們問道:“我剛才看見有一個什麼東西跑出大門去了,好像是一匹白馬,你們看清了嗎”
手下人都說沒看見,隻有一個人立刻跑出門外,看了看,回來報告說:“外麵有一匹白馬。”
子之心中暗自冷笑了一聲,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馬跑出去,但他用這種方法鑒別出了一個不誠實的人。
宋朝的韓昭侯也曾考察左右人對自己是否忠實,他用的方法和子之的辦法如出一轍。
宋朝人流行在自己手指上戴上一個指套,有一次,韓昭侯握住自己的手指,假裝丟掉了一個指套,要求他的手下人去尋找一個手下人為了邀功,就拔掉了自己的一個指套,給韓昭侯獻上去。
如果我們僅僅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來判斷他是不是人才,很容易產生誤差。因為總有那麼一些都善於偽裝,善於做表麵文章,比如說的天花亂墜,事實上卻沒有一點實幹能力。如果你輕信了他的話,就上了他的當。所以,你要想真正地了解一個人,一定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尤其是作為管理者;更不能為其表麵現象所迷惑,最好能委其政事來查其真才實學。
在一次招聘會上,一位應聘者稱自己有足夠的“硬件”,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做過學生會幹部,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能力。一張巧嘴把自己說得天花亂墜,所有形容自己優點的詞幾乎都用上了。他以為這是外資企業,領導一定會喜歡這種大膽且敢於自我推銷的員工,但招聘的領導並沒有被他的話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個小車間管理生產,試用期三個月。結果試用期滿,這位應聘者把那個車間弄得一塌糊塗,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天天。
這位領導是聰朗的,他知道現實中有些人喜好說大話,吹捧自己,但一到實幹的時候就露餡了。因此,他就安排一個棋局讓你去走一著,能與不能自然就反映出來。
管人方略
真金不怕火煉,真才不怕檢驗。一個人的能力隻有通過實幹才能體現出來,作為管理者一定不能為其表象所迷惑,必要的時候,可以試試“委以責任”這把“殺手鐧”。
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說的是用人的長處和優勢,而不勉強人的短處和劣勢。用其所長,還應抑其所短。護短的同時,還要抑短,這就是使用人才的辯證法。
——智慧管人要會識人
作為19世紀70年代中國商界名人。胡雪岩充滿了傳奇色彩:他通過結交權貴顯要,納粟助賑,為朝廷效犬馬之勞;洋務運動,他延洋匠、引設備,頗有勞績;左宗棠出關西征,他籌糧械、借洋款,功匹前敵。幾經折騰。他便由錢莊夥計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此後,他構築了以錢莊、當鋪為依托的金融網。胡氏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他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
胡雪岩身邊的許多人,在別人眼中都是“敗家子”,但他們在胡的手下,一個個都是具有特殊作用的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正是胡雪岩“用人之長,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用人觀的最好體現。
陳世龍原是一個整天混跡於賭場的“混混”。胡雪岩卻把他帶在身邊。胡雪岩看到了他的長處:一是這個小夥子靈活,與人結交從不露怯,打得開場麵;二是這個小夥子不吃裏扒外,不出賣朋友;三是這個小夥子說話算數。有血性。由於胡雪岩從這個人身上發現了這些優點,
才將他調教成為自己經商跑江湖的得力助手。
晉葛洪《抱樸子務正》:“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則世無棄材。”任用人的長處,則凡事不會不成功;回避其短處,則世界上沒有不可用之才。
用長避短的前提是“知人”,有識別人才優缺點的慧眼。用人最基本的法則是“將人才放在最適合、最能發揮才能與特長的地方(職位)”。一個人存之於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我們必須注重他們的特長、誌趣、職業目標與夢想,讓員工從事最能發揮他們所長並最樂於從事的工作。而絕不能想當然,僅僅為了滿足我們個人管理職能的需要而亂用人才。
優秀的500強巨頭們都是知人善任的實踐者。摩托羅拉、GE等許多公司通過工作輪換等方法。讓員工找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職位與空間,確保不浪費任何一名有才之士的才華。
“容其所短”是正確擇人的一個原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皆有短,要想充分發揮下屬的長處,就要善於容忍他的弱點。有時甚至應該提倡“適當護短”,也就是當有貢獻的下屬偶犯過失。即前進過程中偶爾“跌跤”,工作中出些小錯、生活作風上稍不嚴謹。而處於困難境地時,不要“落井下石”,不要“小題大做”,不要“從嚴處置”,而應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為其“護短”。要懂得保全部下臉麵的重要性,要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揪住尾巴不放。當下屬一旦擺脫困境以後,他必定會加倍努力工作,以此報答上司的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