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常德的船(1)(1 / 2)

常德就是武陵,陶潛的《搜神後記》上《桃花源記》說的漁人老家,應當擺在這個地方。德山在對河下遊,離城市二十餘裏,可說是當地唯一的山。汽車也許停德山站,也許停縣城對河另一站。汽車不必過河,車上人卻不妨過河,看看這個城市的一切。地理書上告給人說這裏是湘西一個大碼頭,是交換出口貨與入口貨的地方。桐油、木料、牛皮、豬腸子和豬鬃毛,煙草和水銀,五倍子和雅片煙,由川東、黔東、湘西各地用各色各樣的船隻裝載到來,這些東西全得由這裏轉口,再運往長沙武漢的。子鹽、花紗、布匹、洋貨、煤油、藥品、麵粉、白糖,以及各種輕工業日用消耗品和必需品,又由下江輪駁運到,也得從這裏改裝,再用那些大小不一的船隻,分別運往沅水各支流上遊大小碼頭去卸貨的。市上多的是各種莊號。各種莊號上的坐莊人,便在這種情形下成天如一個磨盤,一種機械,為職務來回忙。郵政局的包裹處,這種人進出最多。長途電話的營業處,這種坐莊人是最大主顧。酒席館和妓女的生意,靠這種坐莊人來維持。

除了這種繁榮市麵的商人,此外便是一些寄生於湖田的小地主,作過知縣的小紳士,各縣來的男女中學生,以及外省來的參加這個市麵繁榮的掌櫃、夥計、烏龜、王八。全市人口過十萬,街道延長近十裏,一個過路人到了這個城市中時,便會明白這個湘西的咽喉,真如所傳聞,地方並不小。可是卻想不到這咽喉除吐納貨物和原料以外,還有些什麼東西。作這種吐納工作,責任大,工作忙,性質雜,又是些什麼人。假若一旦沒有了他們,這城市會不會忽然成為河邊一個廢墟?這種人照例觸目可見,水上城裏無一不可以碰頭,卻又最容易為旅行者所疏忽。我想說的是真正在控製這個咽喉,支配沅水流域的幾萬船戶。

這個碼頭真正值得注意令人驚奇處,實也無過於船戶和他所操縱的水上工具了。要認識湘西,不能不對他們先有一種認識。要欣賞湘西地方民族特殊性,船戶是最有價值材料之一種。

一個旅行者理想中的武陵,漁船應當極多。到了這裏一看,才知道水麵各處是船隻,可是卻很不容易發現一隻漁船。長河兩岸浮泊的大小船隻,外行人一眼看去,隻覺得大同小異,事實上形製複雜不一,各有個性,代表了各個地方的個性。讓我們從這方麵來多知道一點,對於我們也許有些便利處。

船隻最觸目的三桅大方頭船,這是個外來客,由長江越湖來的,運鹽是它主要的職務。它大多數隻到此為止,不會向沅水上遊走去。普通人叫它做“鹽船”,名實相副。船家叫它做“大鰍魚頭”,《金陀粹編》上載嶽飛在洞庭湖水擒楊幺故事,這名字就見於記載了,名字雖俗,來源卻很古。這種船隻大多數是用烏油漆過,所以顏色多是黑的。這種船按季候行駛,因為要大水大風方能行動。杜甫詩上描繪的“洋洋萬斛船,影若揚白虹”,也許指的就是這種水上東西。

比這種鹽船略小,有兩桅或單桅,船身異常秀氣,頭尾突然收斂,令人入目起尖銳印象,全身是黑的,名叫“烏江子”。它的特長是不怕風浪,運糧食越湖。它是洞庭湖上的競走選手。形體結構上的特點是桅高,帆大,深艙,銳頭。蓋艙篷比船身小,因為船舷外還有護艙板。弄船人同船隻本身一樣,一看很幹淨,秀氣斯文。行船既靠風,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多整齊。船上用的水手不多,僅有的水手會拉篷,搖櫓,撐篙,不會蕩槳——這種船上便不常用槳。放空船時婦女還可代勞掌舵。這種船間或也沿河上溯,數目極少,船身材料薄,似不宜於冒險。這種船在沅水流域也算是外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