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本人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在2008年博士學習的開始階段,我立誌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和研究方法,並希望將這些努力成果最終呈現為一篇令人較為滿意的博士論文。但四年多過去了,我依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的欠缺,導致論文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而補缺將是一個沒有終點和無止境的過程。因此,結束這篇博士論文隻是為了開啟另一段征程,也是為了對這些年關心和支持我的老師、家人和朋友的感謝和交代。
首先,我要感謝導師李友梅教授。在四年的博士學習生涯中,她始終給予我莫大的理解和支持。在博士論文開題之初,雖然李老師謙遜地表示自己不曾涉足過家庭研究,但她對我的選題仍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在論文撰寫和修改階段,她又多次以她對學術的敏銳指出了我的問題和修改方向。李老師的學術視野寬闊,她對我做“著眼於社會的家庭研究”的期望語重心長,耳提麵命的教誨我將銘記於心。
其次,我要感謝徐安琪研究員。是她帶我進入家庭社會學的研究大門,也是她為我提供了博士論文的研究數據。在我們八餘年的相處當中,她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本論文雖未得到她的直接指導,但其中很多觀點都得益於在日常工作中與她關於家庭問題的討論。當然,論文中的不當和錯誤都是自己的學識粗陋所致,與老師無關。常掩卷暗忖,我在學術道路上能得到這樣兩位傑出而與眾不同的老師的指導和幫助,真乃三生有幸。她們的嚴厲、認真、果斷和雷厲風行讓我不敢懈怠,更是我鼓勵自己積極向上的動力。同時,兩位老師對事業的執著、孜孜以求和不知疲倦是我這些年收獲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將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再次,我要感謝參加我預答辯和答辯會,並給予我指導意見的諸位老師,他們是南京大學的風笑天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的吳鐸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楊雄研究員,以及上海大學的張文宏教授、張鍾汝教授、肖瑛教授、張江華教授、陸小聰教授和張佩國教授。諸位老師對我論文的肯定使我深受鼓舞,同時,他們對我論文的疑問也推動著我不斷進行思考和修改。尤其是答辯會上,風笑天老師和楊雄老師對我關於代際關係失衡與平衡標準的追問,對我如何開展後續的代際關係研究有很大的啟發。
除此之外,盧漢龍研究員、潘大渭研究員和陸曉文研究員作為我的領導和老師,對我這些年的科研和學習生活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和支持,感激之情無以言表。本書能得以出版,受益於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出版基金資助,感謝周建明所長的及時關心和幫助。還要感謝李煜、康嵐、薛亞利、張亮等我的同事和朋友們,每次與他們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談都能有所收獲。李煜博士“咄咄逼人”的追問對我理清思路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他每次都非常耐心地解答我“小兒科式”的統計方法問題。康嵐博士早於我關注反饋模式在當代中國的變遷,她的博士論文選題和我異曲同工,與她的討論也頗有心心相印之感。薛亞利和張亮作為我的研究室友,是我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多的訴苦對象,也是幫我解壓的姐妹淘。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自從2010年女兒媛媛出生以來,我的父母和公公婆婆一直為我提供家務幫助,他們成全了我同時扮演母親和職業女性的角色。2012年年初,為了讓我不受幹擾、集中精力寫論文,年近七旬、身體並不十分康健的父母將媛媛接走,完全承擔了所有的照料責任。對此,除了感恩還是感恩。父母不但給予了我生命和獨一無二的童年,回顧我成年後的每一個重要人生關口,他們始終是我最有力的支持者。我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擁有強大凝聚力的大家庭而備感慶幸,大家庭成員的喜怒哀樂無時無刻不牽動著我的心,也促進著我對中國代際團結意義的思考。感謝先生多年來始終如一的關愛和陪伴,是他陪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成長,讓我誕下女兒、體驗為人母親的幸福和滿足。在此,我僅以此書獻給愛我和我愛的家人們,感謝你們為我所付出的一切!
劉汶蓉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