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未雨綢繆,能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其前提是要有詳細而準確的信息。而每一個細節,都關係到大局。在戰場上,細節論成敗生死;在戰場上,細節見優劣高低!慧眼識別細節,睿智分析細節。十指雖細,但都連心。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日,注定細節開始逐步唱起了主角!
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任何疏忽的一個細節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在李雲龍和秀芹大喜的那天晚上,李雲龍也沒有疏略幹部夜裏查哨的細節。他洗完腳又想起還沒查哨呢,往往睡前都要到各哨位看看的,今天更不能列外。要不然非招大夥笑話了不可,團長娶了老婆就急著跟媳婦上炕睡覺,連查哨都免了,傳出去可有點丟麵子。按照習慣,李雲龍查哨前要先就近查鋪。這支隊伍從江軍時期就有這麼一個習慣了,而正從這一細節中查出了一個大“臥底”。要是李雲龍在這次大喜之日忽略了這一細節,也就相當於完完全全地忽略了在整個大局上所有人的生命,在那次戰鬥中,李雲龍他們也不可能突出山本特工隊的合圍,八成早就被敵人光著膀給攆出來呢!每一個細節都牽動著那根生命之弦,都決定著整個事情的成與敗,得與失。
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同樣也都是殘酷的。在戰爭勝負的天平下,彼此實力均衡,都進了白熱化狀態,隻要忽視了一個很細微的細節,天平就會發生傾斜。也就是說,誰能抓住每一個細節,誰就已經把握了勝利的先機。
比如在“文革”期間,從民眾中刮起了“早晚請示彙報”之風。天天讀就是每天早晨起床先學習毛主席著作,然後向毛主席畫像請示自己一天的工作,這叫早請示,晚彙報就是臨睡前再向毛主席像彙報一下一天的工作學習情況,檢討一下有什麼不符合毛澤東思想的地方。可李雲龍和政委孫泰安在沒考慮到許多細節問題就下命令了:通知政治部明天就開始,咱解放軍總不能老落在群眾的後麵嗎?
天天讀和早晚請示彙報製度實行還沒幾天的,一些細節性的問題就開始暴露出來了。天天讀好辦,學習個一刻鍾就行了。問題就出在早請示上,一個班十來個人要挨著個請示,先請示完就去可以先去洗漱,吃早飯了,所以誰都希望排在前麵,不希望成為最後一個人。可偏偏有人說話囉嗦,不注意控製時間,先回顧昨天,後請示今天,再來個展望明天,說了一刻鍾,還收不住話。後麵的同誌就有意見了啦,嫌他說話顛三倒四的,抓不住要領。前邊這位不服氣的呢,便指責後麵的同誌對毛主席的感情有問題,一來二去地就吵起來啦,這種情況在各部隊都有。還有有些單位又自動增加了飯前請示活動,每頓飯之前再請示一遍,還必須挨個請示,於是又出現上述情況,每頓飯要用一個多小時,炊事員們也有意見。孫泰安心細,馬上就考慮到了細節上的問題:連隊用餐以班為單位,就那一點菜,大家一起吃,相互謙讓一下菜也就夠用了,要是有先後的話,就容易鬧出意見,前邊的戰士要麼不好意思吃,要麼就多吃,時間長了,後來的戰士肯定有意見。而大大咧咧的李雲龍便煩了:怎麼搞出這麼多事來?政治部是幹嘛吃的?這也要來彙報?以後早請示要限定時間,每人一分鍾。飯前請示就免了,一天三頓飯在加上早晚兩次,一天請示五次,哪兒有這麼多的話要說的?還幹點別的不?以後這類事由政治部自己解決,別動不動就來請示。
的確,先不說考場戰場上的,就單說平日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都要考慮到各方麵的細節問題。瞎扯一件事,很易;真幹一些事,很難。事情無論大小,隻要能按要求認認真真地能夠完成了,那就已經是不錯的了,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混蛋:這個麼?誰不會做成呀!對於一件具體的事情,計劃與實施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的。事情之所以看似很容易,做卻難,那是因為在實施的實際當中會出現很多的細節問題,這樣也就造成了不少的阻力。這就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就吐白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