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學生答案的四條策略
如果學生問題答得不夠全麵、深刻、正確,甚至一無所知,教師應認真地進行處理。
1、接通思路。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茫無所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去,找不到問題的正確答案。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指給思考方向,接通學生的思路。接通了學生的思路,學生按照教師指給的方向思考問題,對問題就會作出正確的答案。
2、撥正思路。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的理解偏離了問題的要求,答得不夠正確或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要學生好好審題,通過審題弄清題目要求回答的是什麼,來撥正學生的思路。學生審明了題意,撥正了思路,經過再讀再思之後,對問題就可能作出正確的答案。
3、深拓思路。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隻浮於文字的表麵,不夠深刻時,教師就應該通過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導。經過教師深拓學生的思路,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就會達到應有的深度。
4、廣開思路。
教師提出某個問題,有時學生理解得不夠全麵,雖答對了一部分,但不完善。教師應該通過廣開思路予以指導。廣開學生的思路,學生對問題就會較全麵地理解,經過充分思考,作出完整的答案。
附錄: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處理方法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問,學生的答,根本目的在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正確理解,培養和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提問時,教師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在學生答題後,教師就轉而處於被動地位。即麵對學生的答案,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掌握,及時而明確地作出“是”與“非”的判斷,並迅速決策,考慮出最佳的處理方案:“教師點撥、導答或訂正、追問,學生續答或補充,再組織一次討論,進行比較、爭辯,進一步深究下去。學生接受信息往往是多方麵的,因而在答題時就分別表現為單向、雙向、多向型的思維,其答案也往往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不外乎表現為全錯型、半對型、創見型等。其中,最難對付和處理的是半對型答案,即答得不全,有些似是而非的不確定性答案。對於來自學生的答題信息,教師不能死抱住備課時設計出來的“正確答案”不放,而要根據課堂實際靈活處理。這雖然要取決於教師本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的應變能力,但是也離不開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的運用。王群芳、朱道州老師作了如下總結:
1、麵對全錯型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另找根據,尋找信息源
學生的回答全錯,教師可請他坐下,師生再一起對題目進行分析,明確答題的範圍和方向,以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答題的準確性。在尋找根據、探求信息源時,可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去找,從自己的經驗體會中去找,從教材書本上去找。學生在從課本上尋找正確答案時,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不加選擇地把題目範圍內的原段、原句,一字不漏地照讀下來作為答案;二是無法從課文中找到現成語句作為答案。對第一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問”的形式、答題的範圍捕捉重點,抓住緊扣題目的重點詞句,照摘下來就可作為答案。對第二種情況,就應指導學生透過課文字麵去分析、綜合和提煉,從而形成正確的答案。如:“你讀《守株待兔》這則寓言後,懂得了什麼道理?”課文中找不到現成答案,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從野兔撞死在樹樁上——偶然現象;種田人撿到死兔——意外收獲;丟下鋤頭等待死兔——一無所得,這一事情的全過程悟出其中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僥幸心理。想不通過自己的勞動得到意外收獲,是不可能的。
2、麵對半對型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變換角度,調整信息差
學生的回答出現部分錯誤,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多側麵、多角度地分析答題信息動向,調整好信息差,才能很快地完成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