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被“問住了”的五種處理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了通過提問、板演、說理、練習等形式,及時反饋教學信息。但對反饋來的信息如何及時處理,尤其是當學生被“問住了”時如何正確地進行“回授”教學,還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學生被“卡住”後,有的讓學生坐下,想想再說、再做;有的讓學生聽聽、看看別的同學的發言、練習;有的甚至麵帶怒容,訓責幾句,不能抓住時機進行回授教學。久而久之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使教學矛盾掩蓋在好學生的回答聲中,使部分學生的錯誤無法糾正,導致了兩極分化現象。吳縣教研室陸文鍵老師在重視“回授”教學方麵進行了一點嚐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1、引導閱讀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問住了”,往往是因為對知識理解不夠深刻,找不到正確回答問題的途徑。因此可引導學生閱讀有關課本內容,幫助其接通思路。
學生被“問住”後,抓住時機,組織學生閱讀課本有關內容,既能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
2、化整為零
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綜合性較強,學生被“問住了”時,用幾個小問題一引,就能把學生的思維激活。
通過小問題提示,可把涉及知識麵寬,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化整為零,逐步深入。這樣既為學生解了圍、又使其知識融會貫通。
3、設置鋪墊
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坡度較大,或者學生知識有缺漏,一時難以回答,我們可在關鍵處或易被忽視的重點地方加以點撥、鋪墊,複習舊知識勾起回憶,以減緩坡度或排除障礙,使學生思路暢通。
在提問時,因坡度較大,學生知識有遺漏而被“問住了”後,加以填平補缺,適當鋪墊,讓學生通過回憶,就可找到突破口,從而圓滿地回答問題。
4、比較辯析
老師提出問題,有時學生答錯了,但並不是完全不會,這時,我們便讓學生自己比較、領悟,使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糾正。
學生在被“問住了”以後,啟發他們自己辯析,不僅能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答案,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培養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
5、進行反問
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小學生回答往往求快,容易粗疏。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理解錯誤或思維偏離方向時,我們巧妙地用學生的錯誤結論反問學生,促使學生覺察謬誤,重新思索,尋求正確的答案。
學生回答出現錯誤是常見的,教師除正麵疏導外,通過反問學生,促使學生再認識、再思考,從而找到正確的解題途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6、抓成功點,積極鼓勵
有的學生被“問住了”,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不善於發言,膽小等等。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在教學中注意捕捉他們回答問題的“成功點”,予以鼓勵和指點,來不及表揚,用讚許的目光看一下,也是一種鼓勵,使這部分學生逐步消失自卑、膽怯的心理,養成大膽發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