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六點五十的早晨,太陽噴薄欲出,不冷不熱的適宜出行。
葉建國帶著衝洗好的相片,載著葉翔往南橋鎮鎮駛去。
兩人布置完小攤,正趕上上班的高峰期。一輛輛自行車從攤位前疾馳而過,不少人邊騎邊聊有說有笑,沿街響亮的叫賣聲,車把上銅鈴打出地一串串清脆的叮鈴聲,描繪了一軸八零年代絢麗的風情畫卷。這是獨屬於那個藍灰色的崢嶸時代,一代人激情飛揚的青春年華。
自行車形成的人潮浩浩蕩蕩,連綿成一條遠遠望不見尾的長龍。在稠密的車流中也有步行的人混在隊伍中間,三三兩兩羨慕的看著騎車的人,緊趕著上班的路程。葉翔看著麵前的盛況,心下滿懷感慨。現在的T朝可是被稱為自行車王國,比較可信的數字是上世紀80年代末,T朝保有自行車數量達到5億輛。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基本上平均每兩個T朝人就有一輛自行車。
六、七十年代,自行車與縫紉機、手表並稱為三大件,是當時家裏重要財產的一部分,地位無異於現在的私家車。誰家要有輛鳳凰或者永久牌的單車,風頭絕對不亞於現在的7係寶馬,而且現在看到一輛寶馬開過來,最多就是對車行注目禮,不會知道也懶得知道是哪個牛人在開。可那個時候,誰要騎著鳳凰或者永久,就跟身上照了聚光燈似的,不想接受路人的仰慕都難。
到了80年代,結婚的時候,“三轉一響”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成了不少女孩子的期待,甚至作為結婚的必備條件。“飛鴿快,永久耐,紅旗加重也不賴!”在自行車風靡全國時,這句名謠在老百姓口中廣為流傳。
進入90年代,摩托車的異軍突起,滿足了人們對速度的追求。自行車逐漸走向沒落,不複往昔的輝煌。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更加速了自行車這種便捷、廉價代步工具的淘汰。
“要結婚,房子是起步價,車子是標準價,別拿堆破銅爛鐵來丟臉。”
“我寧願坐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
時代的變化,流行的更迭,快得讓人跟不上它的腳步。昨日還珍視如看家寶的單車,轉眼已經是時尚女孩擇偶條件裏的破爛貨。輕描淡寫中把它劃為老古董,不值一提的老黃曆,帶著深深的不屑。
當然還是有不少人依舊鍾情於自行車,起碼在校園的清晨,通往教學主樓的馬路上,經常能看到匆匆騎車趕課那黑壓壓一片的情景。實際上騎車是一種享受,葉翔以前就特別喜歡騎車,風和日麗的假日,他常常會一個人騎著單車隨意地四處兜風。
騎上單車,有一種身輕如燕的感覺,腳輕輕一蹬,身體貼地禦空而行。周邊的景物迅速向身後移去,眼前的一切都快速向你撲來,然後從你兩邊閃開,那奇妙的感覺就象在做夢。不僅鍛煉了身體,還愉悅了心情,何樂不為呢?
電影熒幕裏,看著周傑倫騎著單車,載著初戀踱過街頭巷陌的時候,每個人內心深處那個塵封的角落都會被隱隱觸動。誰還記得,我們為得到人生的第一輛自行車而興高采烈,或為丟失了一輛自行車傷心不已。那也是我們經曆初戀和成長的年代,對於我們那一代,這些感受已漸漸消逝或徹底忘卻,但後麵的許多人仍在度過這個階段。
記憶總是微酸帶甜,很多人都仿若看到了過去的自己,踏著單車載著心愛的姑娘,心上人在後麵害羞的扯著你的衣角,滿大街漫無目的的溜著。我們也浪漫過,純真過,激情熱血過,這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八十年代。
葉翔微笑地看著眼前的上班熱潮,再一次的往事重溫,幸福回味,青澀的青春,酸甜的喜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也許單車在某些人眼裏已是老土的代名詞,與時代脫節,可他從不曾那樣以為。自行車火熱年代的這些記憶碎片,很難從經曆過那個時代地人們的記憶中抹去。
葉建國有點納悶,剛才老是覺得有人在窺視他,四下裏找找卻又什麼也沒發現。可他就是覺得有人在偷窺他,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是一種本能反應的直覺。
“奇怪了,剛才明明感覺,這人好像還有點熟悉。。。”
他抬頭在自行車大軍中仔細找尋了幾下,依舊什麼都沒發現。算了,可能看錯了吧,葉建國心下想著。
他的感覺確實並沒錯,離他約有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前方車陣靠裏邊有個騎著二八車的人,在人群遮掩的裏麵不時透過縫隙向樹下張望。
上午的生意很淡,直到快中午時才來了筆生意,半天就這樣波瀾不興的過去了。中午的時候,陸陸續續的有人來取昨天拍的照片,拿到相片後客人們都非常的滿意。目送他們離開,葉建國喜悅得笑滿整張臉,生意這就算就成了,也蠻簡單的嘛,才這麼幾張相片就掙了不少錢。葉翔在一旁偷偷腹誹不已,真個沒出息的,這麼容易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