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對某個人的行為、思想和情緒感到困惑時,往往會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原本是怎樣想的?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例如,如果你家裏有人早晨無精打采而夜裏卻睜大眼睛躺在床上不睡,你肯定會想到:“他晚上是怎麼啦?為什麼這樣呀?”你可能還會推測:“他悶頭不語,肯定早飯吃得不香。”因為我們都知道晚上失眠會影響食欲。心理學家在探尋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的原因時通常也會提出這類問題。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業餘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所研究的心理現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的。也許正是這個緣故,有人以為心理學隻不過是一般的常識。但是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所要回答的問題已遠遠超出了一般常識。自1879年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心理學已發展出了以多種研究取向和多種研究方法來回答關於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種種問題,並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今的心理學研究範圍涉及我們的一切所思、所感和所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包括許多心理學分支的學科體係。例如,以被研究的對象而命名的分支學科,如消費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動物心理學等;以從業者的領域而命名的分支學科,如教育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軍事心理學、谘詢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等;以某種心理現象而命名的分支學科,如知覺心理學、記憶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可以想見,心理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我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基礎研究的目標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製心理與行為,應用研究的主要目標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造福於人類。改革開放29年以來,我國心理學家無論在基礎研究或是應用研究方麵都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特別可喜的是,自2004年9月黨中央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後,我國心理學家就積極投入對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心理學問題進行研究。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又明確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和保健,健全心理谘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心理學與我們》這套叢書的出版,正是為了落實中共中央決定的精神,讓心理學走向大眾、走進社區、走入家庭,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我相信,廣大讀者將會喜愛這套叢書,並從中受益。
一個學科是否有生命力,它的影響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學科對社會的貢獻。我國的心理學發展,既需要加強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不斷從國際學術界汲取營養,也要立足本國,研究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心理學問題,讓心理學原理、方法走向其效能的實際發揮。這樣,我國的心理學發展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國的心理學才能站立在心理科學的最高峰。我希望,《心理學與我們》這套融學術性、應用性和可讀性為一體的叢書,在國內同行的大力扶植下會有更多更優秀的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心理學著作麵世,同時也為我國心理學事業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是為序。
黃希庭謹識
2007年9月
於西南大學窺淵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