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名醫養生經驗(1 / 3)

漢代名醫的健身“五禽戲”

東漢末年,中原大地戰亂不已,人民流離失所,各種疾病也流行泛濫。當時的名醫華佗,因醫術高明,許多病人不遠千裏前來求治,診所門前常門庭若市。

有一天,華佗為病人治病時,因操勞過度不慎著涼感冒。華佗自知該服何藥治療,但他轉而一想,能否通過扶助自身的“正氣”祛除病邪呢?他決定先不服藥,大膽地首先在自己身上嚐試練身療法。華佗發現診所附近有許多白鶴在林中飛翔,於是就模仿白鶴飛翔跳躍的姿態來做全身運動,不一會身體出了一場透汗,猶如吃了治療風寒感冒的“麻黃湯”一般,身體立即感到十分輕快,不久感冒也就不藥而愈了。

華佗因此體會到,適當的身體活動是健身祛病的良藥。於是他便模仿虎、鹿、熊、猿的神態與動作,與先前所練的白鶴共5種禽獸的姿勢,編成“五禽戲”。華佗發現,常練虎勢,能使周身肌肉、骨骼、關節功能加強,精力旺盛;練鹿勢能引伸筋脈,壯腰腎,增進行走能力;練熊勢能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強壯體力;練猿勢能增強肺呼吸功能,提高平衡能力;練鶴勢能增強心髒功能,固衛祛邪。練“五禽戲”不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做到心靜體鬆,動靜相兼,剛柔並濟,心意引氣,氣貫全身,以氣養神,精足氣通,氣足生精。華佗根據自己的體會說,常練“五禽戲”可以健身防病,走路腳腿輕靈。如感身體不適,便可“起作一禽之戲”,繼而身上微微出汗,就會感覺全身輕快,食欲大增。

華佗由於長年練習“五禽戲”,身體健壯,精力旺盛,紅光滿麵,據《後漢書》記載“時人以為仙”,即以為他是仙人在世。華佗的徒弟吳普,在華佗的指導下練習“五禽戲”,結果活了100多歲仍身體健康。

唐代名醫話“小勞”養生法

唐代大醫藥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在自己懸壺濟世的同時,還身體力行地按照自己的養生理論進行健身,活過了100歲。

“養生之道,常欲小勞”是孫思邈的名言。他因“常欲小勞”而身心健康一生。據《唐史》記載:孫思邈93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豐;白首之年,未嚐釋卷”。他身心勤奮,每天勞動,不是給人看病,就是上山采藥。小勞使他一生充滿了活力。

“小勞”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常動動、小動動、勤動動。這就是中醫養生強調的“動則有益”之意。孫思邈強調“小”動,但要常動,更重要的是“欲”,就是喜歡動,養成喜歡動的習慣。這就是孫思邈的養生之道。

現代體育學強調鍛煉,重點是加強心髒功能,從而使全身營養及供氧充分(二者均需血液攜帶),認為鍛煉最佳心率等於170減年齡。而小勞的鍛煉強度雖不大,但它也有強身健體、怡情益智的功效。這是什麼道理呢?近年出現的“運動痕跡”學說可予以解釋。人體的肌肉、關節等“活動器官”若不動,即會“生鏽”——自由基堆積、微循環不暢甚至“關閉”、代謝產物乳酸等增多,而活動則可使這些有害物減少,血循環增強。但這種功效不能持久(1~2天),若不再動,則會複原。這稱為“運動痕跡”。若在這種“運動痕跡”未消失前再小勞一下,則又會再產生“運動痕跡”。由於小勞的“常”,所以有積累和疊加作用。2004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的私人醫生、著名預防醫學專家肯尼思·庫珀博士也指出:鍛煉也可化整為零,比如,每天洗車10分鍾或幹其他家務10分鍾也可收到一定的健身效果。小勞的特點是:①體能消耗少;②運動方式靈活;③技術要求低;④經濟負擔小。

孫思邈的“燈用小炷”理論(也就是小勞)如今已傳遍全球。他認為生命之火不能燃燒得太旺,太旺則生命的能量很快耗盡,而保持“小炷”則會長久。這就是小勞的好處。

回想近百年的體育學也有過許多“大勞”的教訓:先是強調“不吃苦無收獲”,每次鍛煉均累得大汗淋漓,誤認為非如此不得益。後來用心率控製,仍不免運動過量。20世紀80年代才提出“輕體育”、“愉快運動”。目前在國際上是強調步行,且“量力而行”,這就與“小勞”接近了。中醫一向認為步行是“運動之王”、“百練之祖”。每天1小時步行不但可“走出健康”,還可“走掉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讓我們多動動、常動動,養成喜歡“小勞”的好習慣。

金元名醫的養生之道

李東垣,名杲,字明之,生於公元1180年,卒於公元1261年。他是金元時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因世居東垣地區,故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醫術高明,是金元中醫四大家之一。他總結了一套養生方法,其中《遠欲》之說,巧妙地運用比喻方法,述說養生之道,對世人很有借鑒意義。

李東垣文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輕而棄之重耶!”意思是說,名利和身體相比,誰更親近一些呢?當然是身體更親近,因為名利乃身外物,身體乃自己之所有;身體與財物相比,誰更多一些呢?當然是財物更多,身體隻有一個,財物沒有數限。如果一個人用名貴的隋侯之珠去彈射幾千尺以外的雀鳥,那必然會遭到世人的恥笑。同樣,如果一個人不顧自己的身體而一味地去追求名利財物,那豈不是取之輕而棄之重啊!這就像舍棄名貴的珍珠去換取一隻麻雀那樣令人可笑。

天地生萬物,唯人最為貴。東垣老人一生自我珍重,行為端正,品德高尚,不與邪辟相染,從不追求名利。他在《遠欲》中說:“殘軀六十有五,耳目半失於視聽,百脈沸騰而煩心,身如眾脈漂流,瞑目則魂如浪去,神氣衰於前日,飲食失於晨時,但應於人事,病皆彌甚,以己之所有,豈止隋侯之珠哉!”東垣以自己的體驗告誡人們,養生之重要,應當像愛惜隋侯之珠那樣珍重自己。

如何珍重生命?東垣老人在《遠欲》中說,安於清淡的飲食,減少思慮,節製嗜欲,少說廢話以養元氣;不過於疲勞以養形體;清虛寧靜以維護精神。生死得失的心理一消除,血氣自然會調和。正氣存內,病邪便無隙可乘,疾病就不會發生或加重。堅持這樣做,才符合養生之道,就可以得到健康生活的真正樂趣。清心寡欲,少作妄勞,乃養生的基本要求。此理要為眾人所了解,真正難的是始終如一地去遵循這一原則,身體力行,就可獲得真正的養生效果。

明代外科專家的“千裏健步散”

明代東海通州(今江蘇南通市)人陳實功,是我國著名外科專家,生於1555年,卒於1636年,活了81歲,從事醫療實踐60餘年。在明代人壽命較短的情況下,的確是老壽星了,這亦是他修身養生有道的結果。

在陳實功看來,“德為福壽之本”,如果不注重道德修養,既不能延壽,也不能得福。所以養生必須注重道德修養。

現代醫學專家研究認為,人的衰老常常是從腿部開始的,而陳實功早在400年前就重視腿筋骨的健壯對全身的影響,並親自研製了“千裏健步散”。其法是取中藥細辛、防風、白芷、草烏各等分研為極細粉末,平日密封於瓷瓶內。長途跋涉者,可取粉末少許散於鞋內,不但可除濕祛臭,又能使兩足輕捷、不易疲乏,還可防雙足磨擦生泡、腳跟疼痛。

陳實功擅長養生強身,防患於未然。他說:“毋搖爾精,毋勞爾形,皈心靜默,可以長生。此皆遠世俗、忘名利、無貪嗔、卻疾病。”他強調人要控製七情六欲:“七情六欲者盜人元氣之賊,人能疏於此者無不多安多壽,人若親於此者無不有損有傷。”陳實功重視日常調理的重要:“凡人無病時,不善調理而致生百病,況既病之後,若不加調攝,百病豈能得愈乎?”這些話至今仍是很好的養生保健之道。

陳實功善用飲食方法調理治療疾病。他取黨參、白術、蓮子、白扁豆、茯苓、薏苡仁等八味中藥加入大米粉中,製成“八珍糕”,對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麵黃肌瘦、便溏泄瀉都有很好的療效。據文獻資料記載,清代皇宮中即常以陳實功的配方精製“八珍糕”供帝妃食用。

明代名醫的養生論點

明代著名中醫學家張景嶽十分注重養生。他在醫學著作《景嶽全書》中提出以下養生論點。

1.壽夭與先天、後天有關。人的體質好壞,固然與先天的身體素質有關,但是後天的攝養更加重要,所以人是否能達到壽命的自然終結,或者是中途夭折,不僅取決於先天,更在於後天。

2.治形必以精血為先。對人體髒腑功能的調理,以及對人體精神狀態的調適,首先要從補益腎精和養血安神做起。

3.中年應開始抗衰老。人到中年,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可是這時人們容易忽視對身體的保養,造成對體能的透支,所以養生保健應從中年就開始做起。

4.虛靜以養心神。長期處在喧鬧嘈雜的環境中,過度的聲色刺激會損害人體的健康,所以應保持心靈的恬靜淡泊,從而調養心神。

5.勿困於色、酒、財、功名、庸醫之中。對欲望的過度追求,過度勞累,不僅會使人的關節四肢受到損傷,而且還會傷心神,造成身心俱疲,所以養生應順應自然。

明代養生家的養生二法

龔廷賢字子才,號運林,江西金溪人,明代名醫、養生家,一生訪師治學,研討醫術,著有《種杏仙方》、《萬病回春》等書,有醫林狀元譽稱。享年97歲,是醫界壽星。

龔廷賢醫術高明,尤重視養生保健。他倡導的養生法:一是保護元氣;二是呼吸靜功。

保護元氣。龔氏認為:養生的重要一點,就是要除去致病原因。“凡事太煩則傷神,饑而言多則傷氣,縱欲相思則傷精,久視鬱怒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此五勞七傷之屬也。”他為此寫了一首養生口訣:“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以此作為養生的座右銘。

呼吸靜功。龔氏認為呼吸對維持人體正常功能非常重要。著有呼吸靜功養生法。每日子午卯酉時,於靜室中,厚褥鋪於榻上,盤腿打坐,瞑目內視,以棉塞耳,心絕念慮,以意隨呼吸,一往一來,上下於心腎之間,忽急忽徐,任其自然。坐一炷香後,覺得口鼻之氣不粗,漸漸和柔,然後緩緩伸腳開目,去耳塞,下榻散步,但不可勞惱以損靜功。每日專心依法行之,兩個月後會自覺功效。

清代名醫的養生學說

葉天士(1667~1746年)是清代著名醫學家,蘇州人,醫學造詣極深,尤擅治外感熱症,是中醫溫病學派的創始者。他14歲學醫,成年後醫術更臻成熟,醫名更盛,老年更是得到萬民仰慕。

葉天士是一位深悟養生之道的醫學保健專家,認為許多人為何容易生病,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不會保養自己,對於體質虛弱或患老年病的老人尤應注意,歸納起來,要掌握12個字,即“重脾胃,忌燥膩,護正氣,審體質”。主張年老之人“急護真陽為主”、“高年不敢過清過消,保真為要”,提醒真氣不可妄泄,“老年人要慎用猛峻之藥”。

葉天士對老年養生防老,有許多高明的見解,他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養生學說,認為老年人要想學會養生,必須從以下這些方麵做起:

1.節製飲食。他提倡“老年飲食當薄味靜調,力戒酒肉厚味”,“飲酒聚酒,太陰脾陽受傷,痰濕於體內堆積而易患痰火、中風之疾”。按現代醫學解釋,慎滋膩、戒煙酒,對防止罹患心腦血管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及惡性腫瘤,都有積極意義。

2.慎處寒溫。氣候變化時節,老年人生病就會多起來,故“順天之氣,是老年調理之法”,要“加意於寒暄保攝”,應特別提防暴熱暴寒的天氣,最好在氣溫變化前就做到“預宜持護”,以防患於未然。

3.力戒躁怒。許多患者是由於七情內傷等精神因素引發疾病的,長期憂鬱、嗔怒,造成精神失常,故“務宜怡悅開懷”。對老年疾病中的肝氣鬱積、肝風動火、肝胃不和者,則曉以利害,勸其“速戒惱怒,安閑自在,誠治斯疾之良圖”,“有年最宜開懷,唯怡悅開爽是為良策”。

4.謹防勞累。老年人積勞內傷者甚多,故有因勞累過度而吐血盈盈。他力主“節勞”,要人們按照《黃帝內經》中的教誨去做“形勞而不倦”,選擇一些動而不疲、勞而不倦的勞動方式,以避免“過勞傷氣,積勞傷脾,勞神傷心”。

5.節欲保精。他規勸那些體虛力衰的老年人,應“遠房幃,獨居靜室”,務必珍惜腎精,還引用《黃帝內經》中的一段話“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以示警戒。

6.適當活動。老年人要積極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並持之以恒,其鍛煉方法則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體質和體力,亦不可強自為之。他認為動靜結合的傳統氣功保健防老優於藥物,言及“所用之功,經年按法,使陰陽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諸多醫藥,恐未必當”。

7.五穀健體。食物療法是葉天士醫術之一大特色,力主五穀為養,擅長用五穀雜糧、瓜果蔬菜配合藥物治病,常收奇效。他治病的原則是盡量少用藥,食藥相濟,互為依補。葉天士高齡時仍能為患者診治疾病,精力不衰,他寶貴的老年養生經驗,值得人們借鑒和學習。

110多歲老中醫的養生四要點

羅明山是四川省綿竹縣有名的老中醫,他在114歲時仍然身體健康,能為人診病療疾。可見,這位年逾百歲的老中醫,高壽有術,智力不衰,非同一般。

羅老先生總結了養生的四大要點:即勤動、節食、惜精、暢懷。並說:“所貴者,持之以恒也。”羅老先生通曉養生之術,不愧為當代中醫界的佼佼者,也是中醫養生的典範。

勤動。羅老平時喜歡勞動和鍛煉,他總是黎明起床,灑掃庭院,活動筋骨。他常對人說:“水腐因不流,生命恒於動,要想長生,動骨運筋。”

節食。羅老喜歡飲食清淡,從不飽食。他大半輩子都是以玉米為主食,一年到頭,青菜、蘿卜不斷。他說:“要得一身安,清淡賽靈丹,常吃蘿卜和青菜,一身輕鬆又愉快。”又說:“若是頓頓吃肉,心胃必定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