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在嘉慶麵前肆無忌憚,總是一口一個太上皇,從不把嘉慶這個皇帝放在眼中。嘉慶將這些都隱忍了下來,但是和卻不知好歹,希望能夠剪除嘉慶的羽翼。
嘉慶皇帝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老師朱。朱,字石君,號南厓,是順天大興人(今北京大興)。17歲時,即與其叔兄朱筠同榜成為舉人,第二年便高中進士。乾隆四十一年(1776),朱珪被任命為尚書房行走,成為嘉慶的老師。朱為人胸中無城府,於經藝無所不通,對國家盡心盡力,其門生遍天下,尤其對於寒門子弟,朱更是大加獎掖提拔。這樣的一個人,自然受到乾隆皇帝的尊敬,所以才會派他去給自己選定的太子做老師。嘉慶皇帝登基之後,朱時任兩廣總督,並不在京中。嘉慶皇帝十分希望自己的老師能夠回京任職,至少在孤立無援的朝廷中,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但是嘉慶怕引起乾隆的猜忌,所以不敢與老師有什麼聯係。朱也十分想回京協助自己的學生,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乾隆的詩作四萬餘首搜集整理成冊,在每一首詩下詳細的加上了自己的注解、評論。乾隆學識淵博,詩作中愛用生僻典故,這項工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也唯有朱的學識才能夠完成。進獻給乾隆之後,乾隆果然很高興,在嘉慶元年(1796)六月擢升朱為大學士,召還京師。嘉慶皇帝十分高興。但是和卻十分著急。
和知道朱是嘉慶的親信,又是天下聞名的大學者,自己在朝中苦心經營多年,如果讓朱珪回京與嘉慶皇帝聯手,自己就多了一個強大的敵人。終於和在嘉慶皇帝的詩中,找到了把柄。
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乾隆皇帝80大壽之年,又是朱的花甲之年,當年的嘉親王曾寫了一首詩給自己的老師:
聖主八旬歲,鴻儒花甲年。
三天德夙著,五福壽為先。
律轉德浹辰,辛占二百前。
……
吏銓資重任,台鼎待名賢。
文筆超韓柳,詩才貫道禪。
早錘爪瓞盛,不使葛藤牽。
設醴誠難罄,尊師敬獨尊。
期頤長頌禱,如阜更如川。
詩句中有兩處地方相當不合適,一是首句,將乾隆與做臣子的朱並列,有對乾隆不敬之嫌;二是“吏銓資重任,台鼎待名賢”一句,在自己尚未繼位之時,便有這樣類似許諾的話,有收買人心之嫌。和抓住這首詩,向年老多疑的乾隆皇帝做了彙報。
乾隆皇帝在和的挑唆之下大怒,命軍機大臣董誥徹查此事。董誥素來看不慣和的跋扈,便對乾隆說:“這是當今皇上尊師敬師之作,皇上跟隨朱讀書多年,感情真摯,朱又蒙太上皇聖恩,所以皇上會有重任之句,想來皇上宅心仁厚,將太上皇與老師並列,也並非是有心。”
乾隆考慮了很久,雖然最終沒有就此事借題發揮,但仍舊將朱調任安徽巡撫,不許他進京。等到乾隆去世之後,嘉慶派人快馬迎請朱,朱珪到京城後,嘉慶竟與朱執手痛哭,可見幾年之間,嘉慶皇帝受和鉗製之深。
嘉慶三年(1798)的冬天,乾隆的身體每況愈下,朝中和依舊肆無忌憚,國內白蓮教起義也如火如荼,和作為首席軍機大臣,反而利用白蓮教起義假傳捷報,私分賞金。嘉慶皇帝知道自己出頭之日已經不遠,決定震懾一下和。
這一日嘉慶皇帝召見和,屏退了侍衛,嘉慶不動聲色地問和:“太上皇對你如何?”
和跪拜在地:“太上皇對奴才恩比天高,奴才誓死以報。”
嘉慶仍然不動聲色,說:“那麼,朕對你如何?”
和這個奴才張口就來:“皇上對奴才恩遇有加,奴才銘記在心。”
嘉慶突然變了口氣,厲聲說道:“那麼朕與太上皇,誰更賢明?”
和一下子癱坐在地上,不知該如何作答,嘉慶厲聲逼問,和隻得回答:“太上皇和皇上都是賢明之君,太上皇有知人之明,皇上有容人之量。”
這句話已經是乞求嘉慶饒恕自己了。自此,和明確地知道了嘉慶對自己的痛恨,但是他沒想到嘉慶會那麼快對自己動手。
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三日淩晨,乾隆駕崩了。駕崩之前,在他治下的大地上,貴州湖南的苗人起義和河南的白蓮教起義已經將他的太平盛世攪翻了天。
正月初三,嘉慶仍命和負責辦理乾隆的喪事,由於和為首席軍機大臣,名字仍列第一位。正月初四,嘉慶命和與福長安為乾隆守靈,不得擅自出門,將二人軟禁起來。在前朝,嘉慶馬上任命自己的兄弟永璿等人接管了和的一切權力,並選調一批自己長期觀察可靠的官員進入軍機處。一切布置妥當,嘉慶皇帝下詔,譴責鎮壓白蓮教起義的官員們冒功請賞、營私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