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的父親趙正庸,年紀輕輕就官拜光祿勳,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下的官員有掌管賓讚受事的謁者、掌管禦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趙正庸的官職為九卿之一,在大漢朝也算是實權派,是天子近臣,趙正庸一直為官清廉,為人正直,而且對大漢始終都是忠心耿耿的。東漢王朝的皇帝大多都是短命,不少皇帝幼年繼位,由其母涉政,皇帝受製於其母皇太後,而皇太後依靠自己的父兄、母族來處理朝政,如此一來,促成了外戚幹政。而皇帝年長之後,必然希望從外戚手中奪回政權,此時皇帝身邊親近的人隻有跟隨他的宦官,因此隻能依靠宦官的勢力與外戚爭鬥,這樣就出現了宦官弄權的局麵,因此皇帝短命,帝位不穩,必然導致朝政不穩,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也就周而複始,以至國無寧日,到了恒、靈兩帝時期,朝廷政治已經腐敗到了極點,而外戚與宦官之間的爭鬥也愈演愈烈。而那時候的趙正庸看不慣宦官的囂張、霸道,常常仗義直言,結果得罪了不少宦官,但由於他官聲很好,加上皇帝對趙正庸也很信任,所以宦官一時也奈何不了趙正庸。
這時恒帝借助宦官的勢力,將皇後的哥哥梁冀捕殺,梁冀死後,宦官得以把持朝政,東漢王朝從此進入了宦官當政的時代。宦官得勢後政治越發黑暗,朝中官吏的升遷和任命幾乎都把持在宦官手中,甚至州牧、郡守也都要順應他們的意願來行事。朝野上下怨聲載道,朝廷中的一些耿直官員和一部分太學生開始抨擊宦官,公然與宦官勢力展開對抗,力圖改善政治,司隸校尉李膺正是耿直派官員的代表之一,他將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處死,因此張讓與李膺結下仇怨,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以張讓等為首的宦官向恒帝上書,誣告李膺等耿直派官員“共為部黨,誹訕朝廷”,致使二百餘官員及太學生被誣陷為“黨人”,並且都受牽連下獄,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黨錮事件”,趙正庸本與李膺不是一夥的,但是由於他被張讓記恨,借此機會,也被下了大獄。由於此次“黨錮事件”愈演愈烈,以至連累了部分宦官的子弟門生,因此不久後,在宦官的請求下,恒帝大赦天下,這些所謂的“黨人”得以出獄回家,但卻終生不得做官。
趙正庸也僥幸逃得一命,被迫歸隱,就隱居在了清河郡。但是對大漢朝卻迂腐的一直念念不忘,還想著那一天再次為朝廷效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趙正庸雖然丟了官,卻老來得子,他本來就有一個兒子叫趙天廣,已經三十歲了,在外經商,但是從小就體弱多病。趙正庸罷官後,小他十歲的夫人又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就是趙宇,兩年後竟又生了一對龍鳳胎,女孩起名趙敏,男孩起名趙閑。趙正庸是文官,被罷官後就有個願望,想送兒子參軍,當武將報效朝廷,但是由於大兒子趙天廣從小就體質虛弱,而且年紀已經大了,無法參軍,所以趙正庸就把希望寄托在趙宇身上了,從小就找人教二兒子趙宇學武,當趙宇15歲的時候,父親見他身強體壯,便直接將他送到臨近的州郡“陽平”參軍。
這時的張角雖然死了,但是他的的兩個弟弟,張寶與張梁及一些部下,在張角死後,仍然堅持了長達二十年的戰鬥,沉重的打擊了東漢王朝,加速了它的滅亡;部分州郡都有黃巾軍在頑強的抵抗,為了存活,時常攻擊州郡,黃巾黨首管亥,率領數萬大軍,攻擊陽平郡要奪糧草,失敗後急忙退兵,趙宇的上級急功冒進,奮力追擊黃巾軍,在一座村莊,碰到了一夥正在搶劫老百姓的黃巾軍,立即廝殺了起來,不料黃巾軍有支援部隊,使漢軍部隊陷入了苦戰,漢軍且戰且退,才出現了開頭的一幕,讓三國的趙宇身負重傷。被現代的趙宇趁機奪了肉身,穿越成功,如果不是有支援,趙宇再厲害也沒命了。當趙正庸接到兒子受傷的消息後,便來與趙宇上級商議將兒子接回家養傷,參軍的人哪能輕易回家,但是趙宇的上級曾經是趙正庸的下屬,二話沒說就同意了,讓趙宇回家養傷,看來中國從古代的時候,就講究辦事得靠關係啊!與現代一樣,有關係就幹什麼都順利,要是沒關係“嘿嘿…”,真辦不成事啊!由於趙宇的傷真的很重,昏迷了三四天,才脫離危險,聽到大夫的話,一家人總算是都鬆了口氣。等家裏人都出去後,趙宇要了一麵銅鏡照了照自己的麵貌,隻見鏡內呈現的是一張長相異常清秀,劍眉朗目、麵如冠玉,英風逼人的俊美男子形象,比趙宇前世的麵貌並無遜色。趙宇這才放下心來,因為他是個很重視外表、愛臭美的人,心想:“要是變成個醜八怪,那自己這次穿越才是真的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