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對付死機和藍屏故障(2 / 3)

Directory並不是必需的你隻需要將其中的一台DC從域中刪除重機關報安裝並使之回到域中那麼另外的DC自然會將數據複製到這台DC上。

如果一個域內剩下最後一台DC那就非常有必要對ActiveDirectory進行備份詳細過程如下。

1、開始菜單運行輸入ntbackup啟動Windows2000備份工具。

2、在歡迎標簽中使用備份向導在備份向導對話框選擇備份的內容頁麵中選擇隻備份係統狀態數據下一步。

3、在備份保存的位置頁麵中輸入存放備份數據的文件名如d:\bak\AD0322.bkf下一步完成備份向導如果要進行一些設置如備份完成後驗證數據請使用高級選項進行配置。

4、選擇完成開始備份根據數據的多少可能需要幾分鍾到十幾分鍾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備份完畢係統會生成備份報表。

5、建議通常備份的文件比較大我備份了幾次都在250-300M之間因此需要找一個大容量的空間存放因為備份中包含非常敏感的內賬號等方麵的信息因此備份的數據要妥善保存。

二、ActiveDirectory的恢複有兩種辦法可以恢複ActiveDirectory。

第一種是從域的其它DC上恢複數據前提是域內必須還有一台DC是可用的這時當損壞的DC重新安裝並加入到它原來的域時DC之間會自動進行數據複製ActiveDirectory隨之會恢複。

另一種方法就是從備份介質進行恢複通常情況下對於大多數小型公司業說整個公司隻有一個域由於資金等諸方麵的限製也隻有一台DC因此從介質恢複Active。

Directory是經常遇到的事情。

1、驗證方式和非驗證方式從備份介質進行ActiveDirectory恢複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驗證方式Authoritativerestore和非驗證方式Nonauthoritativerestore。

通常情況下Windows2000使用非驗證方式恢複ActiveDirectory從備份介質中恢複以後域內其它的DC會在複製過程中使用新的數據覆蓋舊的恢複過來的舊的數據舉個例子假設今天是星期五你使用了星期三的備份對ActiveDirectory進行了恢複那麼從星期三以來已經更改了的數據會複製到你正在恢複ActiveDirectory的DC上也就是新數據會覆蓋你使用備份恢複的數據。

驗證模式則完全不同它會將從備份介質恢複過來的數據強行複製到域內所有的DC上無論從備份以後數據是否發生了變化還拿上麵的例子來說當你在星期五使用星期三的備份恢複了ActiveDirectory後這些恢複過來的數據會複製到域內所有的DC上強行將備份後發生改變的所有數據覆蓋掉域內數據就恢複到了備份時的狀態驗證模式恢複ActiveDirectory通常用於這種情況ActiveDirectory在域內某台DC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而且這種錯誤通過複製擴散到了域內的其它DC上這時就需要在某台DC上使用驗證方式恢複ActiveDirectory強製使域恢複到原來的好的狀態應該說這種方式是用的比較多的一種恢複ActiveDirectory的方式。

2、非驗證恢複ActiveDirectory要實現非驗證恢複目錄服務必須處於離線狀態備份ActiveDirectory時目錄服務不必處於離線狀態為恢複ActiveDirectory你必須使用server處於目錄服務恢複模式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重新啟動server當屏幕提示你選擇操作係統時按F8啟動係統啟動高級菜單選擇目錄服務恢複模式。

當Windows2000出現用戶登錄窗口時輸入本地管理員賬戶和密碼注意不是在ActiveDirectory中的管理員的賬號和密碼因為這時ActiveDirectory處於離線狀態不可用你隻有使用存儲在安全賬戶管理器有時稱之為SAM中的管理員賬號和密碼進行登錄登錄成功後你就可以進行恢複ActiveDirectory的操作。

1、啟動Windows2000自帶的備份程序開始運行輸入ntbackup。

2、在歡迎標簽中選擇恢複向導跳過歡迎畫麵備份程序會顯示可以用於數據恢複的備份集。

3、選擇合適的備份文件完成數據恢複重新啟動機器即可。

4、注意通常情況下你不能恢複60天以前備份的ActiveDirectory數據這是因為受Windows2000tombstonelifetime可以理解為生存時間吧除非你進行了設置。

3、驗證方式恢複ActiveDirectory。

為實現驗證方式恢複你必須首先實現非驗證方式恢複然後你可以使用NTDSUTIL命令行工具實驗證式ActiveDirectory恢複驗證式恢複可以實現全部或部分ActiveDirectory數據的恢複。

1、使用非驗證方式恢複ActiveDirectory重新啟動機器。

2、再次使用目錄服務恢複模式啟動Windows2000以管理員身份登錄。

3、開始運行輸入ntdsutil啟動命令行工具

4、恢複整個ActiveDirectory數據庫使用下列命令。

authoritative。

restore。

restore。

database。

恢複部分ActiveDirectory數據使用下列命令。

authoritative。

restore。

restore。

subtree。

ou=Brien,dc=files,dc=com。

紅色部分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比如你的域名字是mydom.net要恢複的OU是myou則第二行命令應該是restoresubtreeou=myou,dc=mydom,dc=net依此類推恢複部分數據的方式有時用來恢複被刪除的OU如某域內有兩個管理員你和AA有點菜昨天晚上不小心把一個重要的OU給刪除了今天你就可以使用驗證恢複將這個OU給恢複過來前提自然是你有這個OU被刪除之前的備份。

最後使用quit命令退出重新啟動機器。

備份與恢複Windows9x係統注冊表。

注冊表是伴隨著Win95出現在我們麵前的其實它早在NT中就擔當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注冊表來管理係統配置主要是為了提高係統的穩定性而係統出現的一些問題如無法啟動應用程序無法運行係統工作不正常等很多都是因注冊表出現錯誤而造成的通過修改相應的錯誤數據就能使得Windows工作如初了但注冊表的結構太複雜不正確的修改常常會帶來更壞的結果下麵介紹幾種安全恢複注冊表的方法希望幫助大家遠離令人頭疼的注冊表問題。

Win9x係列操作係統的注冊表實際上是一個數據庫它以分層結構存儲著整個計算機的係統配置以及大量應用程序的安裝使用時要調用的各種信息等它由3個相對獨立的注冊表文件組成係統配置注冊表文件System.dat用戶平台配置注冊表文件user.dat和網絡管理注冊表文件config.pol它們存儲在Windows目錄中其中system.dat中存儲著當前計算機的配置特別是各種即插即用設備的硬件配置如設置的I/0地址中斷號IRO以及DMA的值等user.dat主要用來定義用戶的優先權存儲著特定於某一用戶的應用程序的安裝信息等而config.pol則是隻有當Win98的用戶安裝了係統策略編輯器後才會生成的注冊表文件它存儲的設置可以對網絡用戶的操作做出限製一般而言組成一個完整的注冊表文件係統system.dat和user.dat這兩個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一、文件備份還原法。

顯然及時正確的備份能夠在計算機發生意外時比較完全地恢複整個工作進程對注冊表進行的備份也一樣利用在正常工作狀態下備份的注冊表可以用來恢複發生錯誤的注冊表從而達到使係統重新恢複正常工作的目的。

一、備份。

1、簡單拷貝法。

備份注冊表就是備份system.bat和user.dat這兩個文件它們的文件屬性都是係統隱藏隻讀的因此一般情況下無論在DOS還是Windows窗口狀態都是不可見的在備份時要注意使用一些技術。

在DOS狀態下請先進入Windows目錄然後鍵入命令Attrib-h-r-s。

system.dat對於user.dat同樣操作此時就可將這兩個文件複製到其他的目錄中去了。

在Windows窗口狀態下在查看中選擇文件夾選項查看在隱藏文件中選擇顯示所有文件,這樣system.dat和user.dat才能在文件夾窗口中顯示出來剩下的複製工作應該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2、注冊表導出法。

將注冊表導出也是一種不錯的注冊表備份方法在開始運行欄中運行Regedit.exe選注冊表導出注冊表日後選擇導出注冊表文件的存儲位置就可以了要注意的在導出注冊表時千萬要在導出範圍中選擇全部否則導出的注冊表文件不完全將無法用來恢複原注冊表采用此方法備份後隻生成一個文件它的文件名的後綴是.reg。

二、還原。

1、簡單拷貝法的還原。

還原的方法當然是重新用備份的文件覆蓋現有文件不過要注意的是在覆蓋現有文件前同樣得先將system.dat和user.dat的文件屬性全部取消否則係統會拒絕覆蓋操作在還原前請務必啟動到DOS狀態下然後再進行此操作千萬不要在Windows或Windows的DOS窗口下進行此還原操作否則不但不能恢複注冊表反而會對注冊表產生極大的破壞。

2、注冊表導出法的還原。

利用注冊表導出法的注冊表文件還原係統時既可以在Windows下進行也可以在DOS下進行。

在Windows下進行時運行注冊表後選注冊表導入注冊表選擇要導入注冊表文件的所在位置重新啟動後就可以恢複注冊表雖然此法無論在安全模式還是正常方式下都可以進行但為了保險起見筆者還是建議最好在安全模式下或是幹脆用下麵介紹的在DOS下進行操作。

在DOS下隻能以命令行的方式運行Reagedit.exe但它可以解決無法進入Windows情況下的注冊表恢複問題其命令行形式。

Regedit。

[/L: system]。

[/R: user]filenamel。

Regedit [/L: system]。

[/R: user] /filename2Reg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