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出其不意(1 / 3)

貴在出其不意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但人畢竟是人,不可能萬事俱周全,處處有防備,那豈不是活得太累了?

攻其不備就是兵法上說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謀略,原意是說,在對方失去戒備、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使對方不知所措,在慌亂中作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動,以致上當失敗。這一謀略在軍事上的運用,早已十分普遍,像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突襲波蘭等,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同樣在幽默中,“攻其不備”的謀略也常被人們所采用,而且還能產生頗為幽默的效果呢!

作為一種幽默技巧,攻其不備的目的是引人發笑,予人啟迪。它不同於戰爭或談判中置對方於死地的險惡用心、服人之術。它僅僅是創造幽默,妙語調笑,給人帶來輕鬆和愜意。攻其不備幽默術就利用人的一些特點在適當的時候“攻”其一把,給生活添點樂趣,給人生加點經驗,何樂而不為呢?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要以為出色的幽默大師總是攻於心計、巧於言詞,難於匹比。不要緊,經常愛開玩笑,善於創造幽默的人,他也會有防不勝防的時候,隻要你有自信心。鼓足勇氣,抓住時機,同樣可以反幽一默。所以你的文化基礎並不是你的主要障礙,關鍵是要保持充分的自信,敢於發揮你的幽默的天分,要相信自己:幽默我可以創造!

攻其不備幽默術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對方不知不覺中轉移主題,然後揮“劍”一擊,對方往往還依原來的思路來回答問題或做出反應。這就導致一種邏輯上的交叉,對方在你的突然轉向前,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思路調整,於是“乖乖”地進了你的圈套。當然,攻其不備必須要抓準時機:對方“不備”時。即心理上放鬆警惕或毫無防備時,猛然出擊,不要讓對方事先覺察而起戒心,否則你的幽默就很可能失敗。

記得有段相聲說的是,甲方的回答必須與乙方的問話牛頭不對馬嘴。乙問:“你多大了?”“我孩子三歲”乙再問:“你住那兒?”甲答:“我二十八。”乙再問:“你結婚了嗎?”甲答:“我想去看海棠花。”乙接著問:“幾句了?”甲答:“三句了。”

前三句都過了,第四句甲卻“栽了”。乙在這裏運用的就是攻其不備幽默術。前三句無非是麻痹對方意誌,讓甲形成思維定式,第四句忽然轉題,甲便防不勝防,以為是題外話而忽略了要求。乙知道甲在答話時肯定比較集中注意力,若連續問下去,不易使對方上當,便故意輕鬆地問了一句很迷惑人的話:“幾句了”,甲正把注意力集中到乙的考題上,沒想到這正是乙設的陷阱,甲隨口就答,以為下邊還有問話。誰知這正是乙的問話。因此乙的攻其不備幽默術非常成功,把甲打了個“措手不及”,待明白上當後,已悔之晚矣!幽默的趣味就在甲上當時產生了。

小題也需大做

幽默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調侃和逗趣。它還有幫助你增進與他人的感情,提高你的處世水平的作用,關鍵一點在於你怎樣恰當地運用技巧。

不能否認,我們日常所進行的交往和語言交流往往帶有較強的目的性。有時候我們要求朋友辦事,有時我們需要同素昧平生的新識者進行合作,這是因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個分子,我們都生活在一張“交際之網”當中。

小題大做幽默術是各種技巧中比較容易掌握又行之有效的一種,它是指一個人在遇到困境和難題時有意識對自己所讚同的觀點加以誇大,以造成與常理相悖的“歪理”,順利擺脫困境,自圓其說的幽默方法。能不能把“小題”通過離奇的推理和類比加以“大做”,這是引出幽默效果,以笑聲折服他人的關鍵所在。

高中時候我就有過一次“小題大做”的經曆,多少年來我一直印象很深,所以很想給大家敘述一下。

中學裏為加強對自行車的管理經常實行一下“門牌製度”,進校門領牌,出校門交牌,從老師到學生,概莫能外。

那天我準備到教育局去領取高考準考證,車騎到校門發覺車牌忘帶了。

“通融通融吧,我有急事兒!”宿舍離這兒少說有幾百米遠,我央求門衛。

“那不行,”門衛硬梆梆地說:“回去取車牌去!”

看來再央求也沒戲了,我掉頭準備回去,隨口氣衝衝地說:“你這不是在‘妨礙’我為早日實現‘四化’做貢獻麼?

“你回來!”門衛顯然聽見了我的抱怨,大有不滿之意:“你嘴裏頭嘟嘟嚷嚷些什麼來著?”

“噢,是這樣的,我本來是要趕到教育局領準考證的,如果領不著準考證,我就參加不了今年的全國高考了;連高考都沒資格參加,我的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算是白丟了;進不了名牌大學,中國的二十一世紀就要少一名大師級的社會科學家;要是那樣的話,對祖國建設能沒有妨礙嗎?”我滔滔不絕地對他說:“所以我說你要我現在回去拿車牌是妨礙了我為‘四化’的早日實現做貢獻!”

門衛繃緊的臉一下放鬆了下來,我幸運地做了一次“漏網之魚。”

事實上,以一張車牌推到了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其中明顯存在著很多漏洞,因而“小題大做”幽默術的關鍵在於運用滑稽和誇張語言,而不是依賴於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具體些看,為取車牌而返回宿舍,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耽擱取準考證,這是漏洞之一;其二,即使參加考試也未必一定能榜上有名;第三個漏洞,若考上大學,能否肯定是名牌大學更是有疑問;最後,上名牌大學與一個人成為“大師級的社會科學家”並無一一對應關係,更勿論他究竟能否影響“四化”建設的進程了。進行不嚴密的推理,加以離奇的誇張,這樣便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幽默氛圍。

有一位老人看不慣現在許多年輕人的一些作風,但又不想直接將這點表現出來,因為他更怕別人說他落後了,跟不上潮流了。

有一天他去公司散步,迎麵過來一個油裏油氣的小夥子。

“喂,老頭兒,對對火!”那家夥不禮貌地衝著他說道。

老人掉頭就走,有人覺得奇怪,便趕上去問他為什麼那麼怒形於色。

“哦!那小子想跟我對火,我才不幹哩!”老人解釋道:“因為那樣我就一定會跟他說話;一說話他就會問我家住在兒,我當然不能不告訴他;那麼他就會到我家去聊天;那樣糟啦!因為我女兒一定會愛上他,這麼一來他就有權繼承我的家業了。你想想看,我能把自己的家業白送給一個我並不了解的人?”

這位老人也是巧用了小題大做的幽默技巧來達到掩飾自己內心真實意圖的目的的。

見風使舵非騎牆

生活是一片海洋,你當然是舵手,生命之舟就在你的駕馭下駛向渺無邊際的大海。

見風使舵幽默術就是指根據不同的情形及時改變自己的觀點,使自己始終都處在極為有利的位置,不至於陷入人際交往的泥潭中。因這種改變常是滑稽可笑的,幽默也就從中油然而生。

生活的海洋充滿了風風雨雨,時刻準備著吞噬你那條小船,作為舵手,你必須注意生活的風向,隨時改變自己的航向,生命之舟才不至於傾覆。生活中不可意料的事情太多,見風使舵幽默術能助你應付這些事情,擺脫難堪,也給生活帶來幽默,帶來笑聲。

某縣政府領導下鄉檢查生產,看見一望無際的秧田長勢良好,心中非常高興。可是走著走著,看見了幾塊不像樣的秧田,便發火道:“這是誰負責的,怎麼長成這樣了!”

隨行人員趕緊說:“這是縣委李書記負責的試驗田。”

“哦,怪不得比其他兩塊長得好些。”縣政府領導輕聲說。

隨行人員又道:“那兩塊是市領導的試驗田。”

縣政府領導不禁一怔,馬上緩過勁來:“市領導和李書記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專向困難挑戰,揀瘦地搞試驗。”

縣政府領導視察生產,見著長勢不好的秧田,自然按捺不住要發火。但他沒料到的是,這居然是市領導及縣委書記負責的試驗田,於是他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好在他熟知“見風使舵”的這一要訣,兩度使用它脫離困境,盡管給人以笑柄,可總比當場下不了台要強一些。不讓自己的上級對自己不滿,反而會對他的話感到欣賞,這也就是縣政府領導運用“見風使舵”的成功之處。雖然這在我們看來並不可取。

還有一則絕佳的例子:在一個秋天的傍晚,某鄉長和他的秘書在鄉下辦完事往回趕。走在一條小路上,鄉長忽然說:“前麵好像有一條蛇。”秘書忙接著說:“是有蛇,我看見草動了。”鄉長又說:“好像是條死蛇。”秘書說:“對,不然它早就跑了。”走近了,鄉長踢了“死蛇”一腳,說:“原來是條草繩。”秘書恍然大悟地說:“怪不得,我說嘛,秋天怎麼還會有蛇呢!”該秘書對見風使舵幽默術的運用真可謂得心應手。

見風使舵常給人不好的感覺,因為這詞語本身含有強烈的貶義意味。它常常用於指斥立場不堅定,溜須拍馬之輩,這或許就讓你敬而遠之,不敢使用它。誠然,專事溜須拍馬者之“見風使舵”是我們所不齒的。但是,見風使舵這個詞也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內,能否見風使舵是你應變能力的最好測試。換一個好聽一點的詞,“見風使舵”其實就是隨機應變。跟著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這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處世技巧嗎?假如你是一名推銷員,一開始就遭到顧客的拒絕,你該怎麼辦呢?如果你能運用見風使舵幽默術,適時、適地、適法地轉變話題,讓幽默來幫助你,自然會事半功倍。

見風使舵不是洪水猛獸,它隻不過因為人為的原因而讓人難以接受。

正話反說有道理

一是一,二是二,從來不敢想到可以把一說成是二,把二說成是一,正兒八經得讓人難受。

正話反說幽默術是運用逆向思維,故意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而把與之矛盾的事物推到前台,正反相成,達到幽默的目的。

人們都習慣於按正常的思維習慣去思考問題,說話也常按部就班地陳述出來,讓人覺得死板、沉悶。正話反說故意把白的說成黑的,把明的說成暗的,名實相違而又彼此心照不宣,借與自己意圖相反的話語來表示出真正的意思,二者形成強烈的反差,幽默就在這反差中噴薄而出。話語表裏兩層意思的反差常常是幽默的原動力,幽默的生命也常是靠此維持,正話反說因此也就是一項極為常用的幽默術了。

一個少年喜歡說反話,一天,他騎著馬到朋友家討酒喝,朋友說:我有一鬥酒,可惜沒有下酒菜。”

少年說:“這好辦,就把我的馬殺來煮著吃吧!”

朋友很驚異地說:“那你騎什麼回去呢?”

少年隨即指著院子中的雞說:“我騎著它回去好了。”

朋友恍然大悟,不覺失笑。他想故意再難為一下這少年,說:“雞可以殺來下酒,就是沒有柴煮好它。”

少年說:“這還不容易,把我的衣衫脫去煮吧!”

朋友笑著問:“那你穿什麼呢?”

少年指著門前的籬笆說:“穿它。”

你可能已經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吧。這少年就是利用正話反說的辦法把自己想以雞下酒的念頭以幽默的方式明確地表達出來。麵對朋友的詰難:沒有下酒菜,他說殺他的馬,這自然讓朋友過意不去,便問他騎什麼,於是就有騎雞的回答。他的意思誰都明白是要讓朋友殺雞款待他,不好直說,就用正話反說的方法說出滑天下之大稽的話,卻是彼此心照不宣,而又有著十分動人的幽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