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罪過(2 / 3)

吳王與隨行的顏不疑才一進山,山上的小猴子們,紛紛四處逃散躲避起來。不一會兒功夫,便都跑得無影無蹤了。隻有一隻小猴子不肯跑。

這隻小猴子不但不逃走,而且跟著吳王一行,從這棵樹蹦到那棵樹上,很想引起吳王的注意。

吳王並未注意到小猴子跟著他們,隻管往前走。吳王走著走著,突然來了興致,決定在此打獵助興。吳王拿出弓箭來,拉滿弓,便射了出去。想不到小猴子竟跳了起來,朝著吳王射出的弓箭衝了過去,腳剛好站在一棵樹上,手裏已經接住了那支箭。

吳王又拿出一支箭,搭到弓上,這一次吳王選了一個離猴子較遠的目標,那是另一棵樹上站著的一隻紅嘴巴的鳥。

吳王的箭“嗖”地一聲射了出去,猴子的反應相當靈敏,幾乎是與箭同時騰空而起,向吳王射的方向迅速飛躍過去,不偏不倚,一下子又把箭抓到了手裏。

小猴子手裏舉著吳王的那支箭,搖著腦袋,一臉的得意相,仿佛在說:

“怎麼樣?你的箭再快再準,也不如我的眼睛準、也不如我的腿快。”

吳王看著樹上的小猴子,很生氣,但是,他沒有喝斥它,而是召集他的一些隨從們,讓大家都準備好弓箭。

吳王一聲令下,隨從們萬箭齊射,小猴子連躲避都來不及,就被亂箭射死了。

吳王看了看被射死的小猴子,對隨行的顏不疑語重心長地說:

“這隻猴子以為靠自己的一點靈巧和敏捷就可以與箭比個高低,真是不自量力。記住:沒有多少本事就到處炫耀自己,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

顏不疑將吳王的話銘記在心,回去以後拜師求賢,謙虛謹慎,不圖高官,不慕榮華,幾年後便名揚全國了。

經商與做官

四川出產中草藥,質量優,品種多,所以,這裏有十分興旺的中草藥市場。

眾多的藥商經營方式大致分三類。

一類寧可花高價,也要買質量好的,對品質要求特別嚴格。但由於好藥價格高,為了多銷隻能利潤低些,賣價賤些,但決無次藥。

另一類商人不分質量好壞,統統購進,隨買藥者自己的心意去選擇優質或劣質的藥,反正價格清楚:優質高價,劣質廉價。

還有一類商人進藥的時候從不看藥的質量,隻看價格,哪家價低,統統收來。賣的時候,價格自然也低,而且從不與顧客計較,少算點錢可以,多抓把藥也可以。這樣,人們便對他十分偏愛,都願意到他這兒來買藥,這類商人多半都成了富商。

一位叫鬱離子的人認真分析了政界的情況之後,感慨萬端地發表見解:“商人務商各有各的方式,雖也有仁與不仁之分,但畢竟願打願挨,各取所需,也還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政界則不同。這絕非仁與不仁的事,這關係著國家的前途命運,民眾的安居樂業,絕非一般的事。”

有人問鬱離子:

“政界之事何以如此嚴重?”

鬱離子說:

“如今為官之人也有三類。一類為官清正,廉潔奉公,處處以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為重,此種人不但不得重用,相反屢遭讒言,即使不受迫害,也窮困不堪。

“另一種人,見機行事,有人送禮,他也不拒絕,凡求他辦事的人均百般擁戴他,並稱其為明智之人。

“最壞的是為了討好上司,取信於朝廷,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使人民苦不堪言。但他自己反而左右逢源,朝廷信任,上司恩寵,終飽私囊,飛黃騰達,這才是最嚴重,最糟糕的。”

德行無價

宋國有一個樸實、善良而又忠厚的農民。

有一天,他在自己的田裏耕地,耕到一半的時候,他感到犁尖似乎被什麼堅硬的東西碰了一下,他停下犁,掘了一陣,感到確實有一個硬東西埋在泥土裏。

他用鋤挖,用手扒,終於把一塊石頭一樣的東西挖了出來。捧在手裏,放在陽光下看了看,不禁驚喜萬分,原來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是一塊未琢的璞玉。

他雖然不清楚這塊璞玉究竟價值多少,但他知道這一定是件十分珍貴的寶物。

他雖然知道這塊玉很珍貴,但想到不是自己的東西,還是應該交官。

他捧著這塊玉去求見管轄這地區的官子罕先生。他把得玉的經過告訴了子罕先生,然後,恭恭敬敬地說:

“您是地方官長,請您收下這塊玉吧。”

子罕連連擺手:

“不,我怎麼可以收下這塊玉呢?既然是沒有主的東西,你就自己留下吧。”

農民不肯,說:

“即使沒有主,歸我所有,我也情願將此玉獻給您。請您務必收下。”

子罕先生語重心長地說:

“你知道麼,對你來說,這是一塊寶玉,對我來說,不收你這塊寶玉才真的是寶呢。”

那位農民當時並不十分明白子罕先生的話,後來,子罕先生的行為廣泛地流傳於民間,成為眾人傳誦的佳話。

宋國的老人們常常以此教導年輕人:

“再珍貴的東西,隻有人需要而選擇它時,它才是有價值的,金錢、美玉和點心對不同的人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價值。農民會選擇最需要的金錢而不會重視其他的,因為他認為在他眼中金錢最有價值。同樣地小孩眼裏隻有點心才最合心意最有價值,衣食不缺的人就會選擇美玉來把玩,而對於子罕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他並非不識珍寶,就算金錢和珍寶都讓他選擇,而他隻會選擇高貴的德行。”

古書與古董

張先生閑來無事逛集市,他翻了翻一個小書攤上的古書非常喜愛,就挑著買了幾本。

他正抱著古書往家裏走,迎麵碰上一位姓李的先生,李先生老遠就看到了張先生懷裏的古書,隻顧盯著看,差點兒和張先生碰了個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