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新聞戰(2 / 2)

這裏麵,也少不了教廷的推波助瀾。

雖然教廷在俗世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教廷在俗世中擁有自己的支持者,還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在稍晚些時候,德國人的報紙也報道了這則新聞。

戰爭開始之前,德國有4000種報紙,其中一半是日報,訂閱量驚人。

戰爭開始後,德國並沒有有效的體係塑造引導本國民眾的意見,隨著時間推移,德國許多問題開始惡化,輿論控製是其中之一。這種惡果是容克貴族一手造成的,容克貴族們不喜歡普通大眾,也懼怕普通民眾,他們不想讓人民擁有思想和意識,隻想讓人民服從他們的意誌。

20世紀初的新聞報道,如果讓一個21世紀的人來看,會感覺滑稽可笑。當時的德國報道中,有一個固定情節,把德國描繪成一個正在和魔鬼搏鬥的巨人,這些魔鬼正肆無忌憚的想用陰謀毀滅德國。

無恥的謊言肆意橫行。

英國人和法國人把德國人形容成匈奴人的後裔,在新聞報道中說德國人為了不讓法國青年當兵就砍掉他們的雙手,還說德國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德國人則說俄國人在東普魯士的湖裏下了毒,並且去俘虜的四肢取樂,還說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會挖出俘虜的眼睛。

魯登道夫上台後,他發起了一個“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的目的,就是提醒越來越沮喪的德國人,為了拯救文明就必須要戰鬥。

相對來說,魯登道夫是最懂得引導輿論力量的,可惜他上台太晚,德國人行動的太遲了。

德國人報道了秦致遠的事,把主要的著眼點,放在了英法兩國的德裔生存環境上。

吉拉爾丁藍色的眼睛和金色的頭發證明了她的族群,這些雖然在照片上看不出來,但是可以配以文字進行說明。吉拉爾丁身上襤褸的衣服和令人擔憂的健康狀況,證明了吉拉爾丁的生活環境不佳,這激起了德國人的憤怒,無數德國人叫囂著要報複法國人和英國人,德國境內的英法後裔再次遭殃。

無論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無辜的孩子們都不應該受牽連,孩子們是未來,如果沒有孩子,人類沒有希望。這是所有認的共識,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

無論是那種報紙,都對秦致遠大肆讚揚。

秦致遠的行為,不僅表明了強者對弱者應有的憐憫和關懷,而且還證明了“愛”不分種族,不分地域,可以共存於人類社會之中。

哪怕是敵對關係,也有部分德國人對秦致遠滋生了好感,更多的人雖然還不至於有好感,但起碼也沒了惡感。

對於德國報紙對秦致遠行為的讚揚,德國政府罕見的保持了沉默。

北洋政府雖然對德國宣戰,但並沒有派兵攻擊中國的青島地區,那裏仍然是德國人的租界地。德國人不想刺激北洋政府,導致德國處於更加被動的境地。

於是在1917年來臨之際,秦致遠的名字第一次傳遍了大半個歐洲。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在敵方或者是友方,秦致遠居然都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名聲。在這個新聞報道受到管製的時間點,這實在是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