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的話聽上去確實非常鼓舞士氣,但實際上,黑格在說完這番話之後,就找到了威爾遜,討論如何利用英吉利海峽的海港幫助他們的部隊撤離法國。
這個時期,也是協約國實際上最危險的時期,法國內閣命令一旦戰事緊張,法軍部隊應該放棄支援英軍,保證巴黎的安全。
而英軍雖然喊著要“戰鬥到底”,實際上也在打隨時撤退的主意。
在英軍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服從黑格的命令,比如普盧默就沒有遵循黑格“堅持到底”的命令,哪怕是當德國人進攻黑格在去年以25萬人傷亡換來的陣地時,普盧默也毫不猶豫的撤退。
普盧默的果斷使英國人避免了更大的傷亡,在接下來的兩周內,普盧默一直在撤退。
普盧默並不是一路狂奔,每當撤退到一定程度時,普盧默就會命令部隊停下腳步,建立起一個如果不依靠火炮就很難攻克的陣地。
德國人不得不頻頻停下來,等待移動緩慢的火炮部隊趕上來支援。
而在德國人的炮兵趕上來的時候,普盧默已經放棄了陣地,繼續向後方撤退。
這種機動靈活地戰術令德國人的進攻變得斷斷續續,德國人的每次努力都像是用盡全力揮出一拳,卻打在鬆軟的棉花上,哪怕是獲得勝利,也沒有任何暢快淋漓的感覺。
直到五月初,普盧默仍然在使用這種戰術,一直到法軍的增援部隊趕到,普盧默才選擇堅守。在這兩個星期之內,普盧默給德國人造成近十萬人傷亡,自己僅僅有四萬損失,這對於英國人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得了的勝利。
到五月初,德國人看似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並沒有控製具有戰略價值的支點,到五月初,德國人距離亞泯不遠,距離阿茲布魯克也不遠,距離凱默爾山和德凱特山也不遠,隻要奪取任何一個地方,德軍就能控製伊普爾以及周邊地區。
魯登道夫的胃口很大,他並不是進攻其中的某個點,或者是某兩個點,而是進攻所有具有戰略價值的地區。
這嚴重分散了德軍逐漸變得有限的兵力,向亞泯和阿茲布魯克的攻擊行動都失敗了,隻有攻擊凱默爾山的行動獲得成功。
但在攻占凱默爾山之後,魯登道夫也沒有了足夠的兵力繼續攻擊德凱特山。
此時的魯登道夫又犯了一個大錯誤,如果魯登道夫命令部隊繼續攻擊,那麼德凱特山絕對無法阻擋德軍的攻擊,哪怕是魯登道夫大膽一點隻派出一個師,德凱特山也會成為魯登道夫的囊中之物。
但此時的魯登道夫異常的謹慎,他命令德軍停止進攻原地待命,於是戰機稍縱即逝。
等第二天德軍有了援兵發動進攻,福煦已經調動了足夠的兵力守住德凱特山。
魯登道夫犯下了和在亞泯地區一樣的錯誤。
當北部地區徹底陷入僵持的時候,魯登道夫不得不把視線投向南部的秦致遠。
此時在秦致遠對麵的,是巴伐利亞皇子率領的近30個師,總兵力仍是秦致遠的兩倍以上。
在整個五月份,德軍蒙受的損失比四月份更大,到目前為止,德軍的傷亡高達35萬人,幾乎每十名德軍士兵就有一人出現傷亡。
與之相對的,是協約國的實力在不斷增強,在整個五月份,有25萬美軍士兵抵達法國,在潘興手下的中層軍官中,有一些在未來光芒四射的人物,比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比如喬治·馬歇爾,比如喬治·巴頓。
秦致遠手中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五月份,又有兩個華人步兵師和一個安南步兵師加入現役,這些士兵隻剩下一部分訓練科目沒有完成,但在蘭斯的近兩個月內,這些功課全都補上,等於是接受了全部的訓練內容。
五月底的時候,秦致遠手中的部隊和戰前的規模差不多,八個華人步兵師、一個裝甲師、一個空軍師,三個安南師、兩個塞內加爾師,以及一個美軍旅。
和秦致遠隔河相望的巴伐利亞皇子手中雖然有30個師,但這些部隊並不是齊裝滿員,其中有一部分師的兵力甚至不足一萬人,為此魯登道夫在六月初解散了100個營,把這些部隊充實到其他部隊中,保持部隊有足夠的戰鬥力。
魯登道夫越來越荒謬了,他總是出現不該出現的錯誤。
實際上,現在對德軍士氣影響最大的並不是兵力不足,而是看不到任何希望,這才是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