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性營養不良症(1 / 3)

營養性疾病專治 消瘦性營養不良症

消瘦性營養不良又稱能量營養不良。為了維持生命和生長發育,兒童必須每天從食物中取得能量,以滿足身體的需要,這些能量在體內代謝過程中最終都轉化為熱,故稱為熱能或熱量。如果膳食中長期缺乏熱量、蛋白質和其它營養素可使嬰幼兒發育遲緩,體重不足,消瘦而發生能量營養不良。

(1)造成能量不足的原因

①長期飲食不當,熱量不足:嬰兒期母乳不足或人工喂養不當,長期以澱粉類食物為主,質和量不能滿足需要;未按時和適當添加輔食,驟然斷奶,嬰兒尚不習慣母乳以外食物或拒絕新的食品,常見於斷奶數周至數月內發生。

②疾病影響:消化道疾病通過影響食物的攝取、消化、吸收利用而導致營養不良。見於消化道感染如長期腹瀉、腸炎、慢性痢疾、嚴重的腸寄生蟲病、乳兒肝炎;消化功能不健全,如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跨裂、肥大幽門狹窄或賁門鬆弛等致喂養困難或長期嘔吐。反複發作肺炎、長期發熱性疾病,食欲低下致攝食減少消耗增加。

(2)症狀表現

體重不增以至減輕是消瘦性營養不良的最初症狀。初期往往多哭而煩躁,繼而表現神態呆木,不愛活動,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表情淡漠,目光無神或抑鬱與煩躁交替出現。皮下脂肪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皮下脂肪消減自腹壁開始,以後依次為胸、背部,四肢。臀部,最後為頸、麵部。在營養不良的早期若僅看麵部而不作全身檢查,則不易發現消瘦。皮下脂肪明顯變薄和消失後,皮膚鬆弛。幹燥、失去彈性。當麵部皮膚脂肪層消失時額部形成皺紋,顴骨突出,額部變長,形成老人外貌。患兒肌肉發育不良或萎縮,肌張力下降,運動功能發育遲緩,智力落後。食欲減退或厭食,常伴腹瀉、腹脹、易發生嘔吐,消化功能減退,對食物耐受性差。嚴重者體溫降低。病程久的身長也會低於正常。根據體重下降程度將能量營養不良分為三度。

輕度營養不良:體重較正常均值減少15%-25%,腹部皮下脂肪厚度<0.8cm。

中度營養不良:體重較正常均值減少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0.4cm。

重度營養不良:體重較正常均值減少40%以上,全身皮下脂肪大量消失,呈皮包骨樣。

(3)診斷指南

根據小兒有營養缺乏的病史,臨床上有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全身各係統功能紊亂以及其它營養缺乏的症狀和體征,對患兒營養不良的診斷一般並不困難,尤其對已達一定嚴重程度的營養不良的診斷更易確診。應調查營養史,分析進食在質和量方麵是否符合需要,並進行必要的檢查,以進一步作出病因診斷。對早期營養不良患兒,不能僅依一次性體重下降進行診斷,需結合目前和以前的情況加以比較。對於身材矮小的病兒應以皮下脂肪和臨床表現為主進行判斷。

(4)預防措施

鼓勵母乳喂養,合理給予輔助食品。如母乳不足應補充代乳食品如牛奶、羊奶、豆漿、魚肉等。此外還應按時進行預防接種,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及時診治疾病或先天性畸形,以減少營養素的消耗。患消化係以外的疾病時,同樣要注意營養,提高腸道功能,使抵抗力增加,疾病早日痊愈,不致久病而消瘦。培養適應各種飲食的能力,糾正偏食習慣。注意小兒生活的規律性,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戶外活動和身體鍛煉,對預防營養不良很重要。

(5)治療指南

及時補充優質蛋白和足夠的熱量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治療應遵照“循序漸近,逐步充實”的原則進行。營養素的供給由少到多,由簡到繁,切忌貪多求快。根據實踐經驗有人將營養不良治療總結為6個步驟。每一步驟有熱量及三種主要營養素的用量,三者的重量比例及增添方法示例,可作為治療時參考。

輕度營養不良的患兒生理功能受損不嚴重,與正常兒較為接近,可從表內第三步開始,到第四步時可完成治療,轉入第六步。從治療開始到治療完成,一般一周左右,但治療開始不宜將原用膳食更換太快,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如沒有滯食或腹瀉可每日加蒸蛋羹,並漸加魚、肉末之類。

中度營養不良患兒消化能力弱,對食物耐受性差,因此要從第二步開始,約5~7日漸進到第三步,如此緩慢增加,直到第五步治療完成,一般為二一2周,第六步是鞏固階段約1周左右。中度營養不良的患兒易發生腹瀉,增加食物宜慢,開始加蛋白質較多,脂肪較少的食物,如脫脂乳、豆漿或魚粉,另加澱粉類食物以補充熱量,待消化能力逐漸恢複,食欲好轉,大便正常時可添加全乳。肉末、肝末等。6個月以上的患兒可先用嫩蒸雞蛋或少量蒸魚。

重度營養不良患兒消化能力更弱,對食物耐受力極差,食欲低下或消失,容易腹瀉,需從第一步供應量開始,逐步充實、鞏固直到第六步為止。在第一步,可用3—7天,待消化功能改善,可逐漸到第六步,一般要2~3周時間。對伴有其它合並症者,首先診治原發病,待病情好轉,調整膳食,補充蛋白質逐步進入鞏固階段。重度營養不良患兒在治療中可遇到許多困難,如拒食,患一種或幾種維生素缺乏及繼發感染,因此膳食的進度可進可退反複數次,在調整營養時,開始供給水溶性維生素,情況好轉時,漸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D,以後加鈣和鐵劑。

營養不良兒的營養素增添方法步驟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

(由鞏固到正常)熱量(卡)①35②61120140174140~120蛋白質(克)1.32.03.03.54.53.5脂肪(克)0.41.01.82.873.5碳水化合物(克)6.51123252414蛋白質、脂肪、

碳水化合物重

重比值1:0.3:51:0.5:5.51:0.6:7.61:0.8:7.21:1.5:5.21:1:4宜用食物供蛋白質的脫脂乳、魚粉、豆漿脫脂乳、魚粉、豆漿半脫脂乳、豆漿、魚、蛋全乳、魚、蛋、豆漿全乳、魚、末、肉末加肝末、肉末

供脂肪的脫脂乳、魚粉中所含少量脂肪脫脂乳、魚粉中所含少量脂肪半脫脂乳內少量脂肪,不用乳類的可加少量植物油〖〗全乳內脂肪,不用乳類的加植物油全乳內脂植物油植物油遞減供碳水化合物的米湯或稀粉糊,加少量糖米湯或稀粉糊,加少量糖粥、糕、餅糊,加少量粥、糕餅糊,加少量粥、糕、餅,1歲後加爛飯粥、糕、餅適用範圍輕度

中度

重度-

-

開始治療-

開始治療

漸進治療開始

漸進

漸進治療完成

漸近

漸進治療完成

漸進鞏固到正常

鞏固到正常

治療完成並由

鞏固到正常

注:

①1卡=4.184J

②熱量和各種營養素需要量,以每日每千克體重計算。

對病情嚴重者,除上述各種療法外,在醫院可多次少量輸氨基酸混合液或血漿,有明顯貧血時可輸全血每公斤5~10ml/次。有電解質紊亂者輸液予糾正。

2.水腫性營養不良

水腫性營養不良又稱蛋白質營養不良或低蛋白血症。

蛋白質是機體組織細胞的基本成份,人體的一切組織細胞都含有蛋白質。身體的生長發育,衰老細胞的更新,組織損傷後的修複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還是酶、激素和抗體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成份。由於蛋白質是兩性離子,它具有緩衝作用。蛋白質還是保持體內水分和控製水分分布的決定因素,也是熱能的來源之一,ig蛋白質在體內可以產生16.6KJ熱能。如兒童蛋白質營養不足,不僅影響其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還會使整個生理處於異常狀態,免疫功能低下,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下降。

(1)發病原因

膳食中蛋白質供給不足,慢性胃腸道疾病所致蛋白質吸收障礙如長期腹瀉、慢性痢疾以及腸結核等。這些疾病既影響食欲,又妨礙蛋白質的吸收。個別嬰兒由於幽門痙攣或梗阻而致長期嘔吐,或由於缺乏胰蛋白酶而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質並發生水腫。

蛋白質的消耗過多和分解過甚,見於腎病綜合征,嚴重燒傷、手術創傷、腹水、大量失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使體內蛋白質大量丟失、分解。

蛋白質合成障礙,肝髒能合成各種血漿蛋白如白蛋白、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亦能合成部分球蛋白。肝髒疾病如肝硬變、肝炎使肝功能減退,雖然蛋白質的供給和吸收正常但合成蛋白質的功能降低,血漿白蛋白低下,產生水腫及腹水等症狀。

(2)症狀表現

水腫是本病的特征。兩側對稱,輕者見於下肢,足背。病程較久者股部、腰能部、外生殖器,甚至手背及臂均見顯著的凹陷水腫。嚴重病例腹壁、麵部、眼瞼以及結膜等處可發生水腫,麵部水腫大都為浮腫而無凹陷現象。水腫呈墜積性,於體位低處明顯。患兒精神萎靡或易激動、身體虛弱、懶動、怕冷,生長發育落後,肌肉消瘦、鬆弛。無力,皮膚幹燥、發涼、起鱗屑或呈雞皮狀,失去彈性,易發生褥瘡,傷口愈合延緩。頭發幹黃,易脫落,指甲生長遲緩。抵抗力差,感染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增加。體溫較低,脈搏與血壓減低,心電圖各波的電壓都低下。尿量減少。實驗室檢查血漿白蛋白顯著下降,大都在20g/L以下。常有多種維生素缺乏症狀如維生素A缺乏致幹眼病;B族維生素缺乏性口角炎、舌炎;也可有缺鐵性、葉酸和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

(3)診斷指南

根據小兒有缺乏蛋白質的病史,表現有營養不良症狀,同時心髒、並無病態,如經醫院尿檢查正常,血漿白蛋白減低,用高蛋白飲食治療後迅速生效,可確診。

(4)家庭預防

平時注意合理喂養,尤其在斷奶後必須供給一些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豆粉、豆腐、雞蛋等。新鮮蔬菜是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必須補充。在慢性感染或消化係疾病的治療中應注意蛋白質和熱量的供給,不能見大便次數多就無止境地禁食。

【家庭治療】

以補充蛋白質食物為主,同時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全麵加強營養。蛋白質食物的添加和增加隨疾病的程度、食欲和消化情況而定。如食欲和消化功能良好,可迅速增加蛋白質的供給量,使其在數日內達到每日2—4g/kg體重,如食欲低下或有腹瀉,消化功能差以及重症患兒應緩慢增加,使消化功能逐漸適應。常用蛋白質食品有乳類、豆製代乳品、肉類、蛋、魚、肝類,如患兒不能接受大量食品,可口服水解蛋白10~20g/次,一日2~4次;若遇腹瀉,可服脫脂乳及蛋白乳等。嚴重水腫病例應暫時限製食鹽,並及時到醫院診治。因嘔吐不能進食者須靜脈輸液,從靜脈少量多次輸入血漿、氨基酸混合液。

3.維生素A缺乏病

維生素A缺乏病是一種因體內缺乏維生素A所致的,對兒童危害較重的營養不良性疾病。維生素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進生長發育,保護上皮組織,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以及性腺和其他腺體上皮組織的健康。維生素A影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缺乏時循環中的T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功能出現障礙,故維生素A有“抗感染維生素”之稱。維生素A與蛋白質結合形成視紫質,是暗光下視物所必需的物質,維持暗光下的視覺功能。此外維生素A還與蛋白質、脂肪的代謝有密切關係。近年來有許多報道認為維生素A有抗癌作用。膳食中維生素A供給不足或缺乏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使上皮組織萎縮、角化,抵抗力下降,患夜盲症及幹眼病。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以6歲以下小兒多見,1~4歲為發病高峰,並往往伴有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

(1)發病原因

維生素A缺乏主要是由於攝入不足,吸收不良,利用障礙(肝髒病),需要增加,消耗過多(感染、腹瀉)等所致。

(2)症狀表現

主要表現為眼部和皮膚症狀。眼部最早的症狀是暗適應能力減弱,一般較大兒童可說出晚上不敢走路,小嬰兒不會說,此症狀一般由母親提示,患兒在黑暗環境下安靜,視物不清,行走、定向困難。此階段不易發現,如病情進一步發展,結膜與角膜上皮細胞堆積,形成大小不等的泡沫樣白斑稱之為結膜幹燥斑,也稱畢脫斑。患兒聚光,自覺眼幹不適,眼部疼痛,有軋砂感,眨眼或用手搓揉,嚴重者角膜由於幹燥、混濁發生白緩而軟化、壞死、穿孔;虹膜晶狀體可脫出造成失明。

皮膚的主要變化是幹燥、癢,角化增生脫屑。毛囊腔內被角化物充填,形成丘疹樣突起,撫摸有“雞皮疙瘩”感,以四肢伸麵及肩部突出,年齡較大兒較小嬰兒多見。頭發幹燥,稀疏;指、趾甲易折斷、幹燥、脆而無光澤。舌味蕾因上皮角化味覺功能喪失,鼻腔內上皮角化造成嗅覺障礙均可影響食欲,進一步造成厭食、營養不良,而又加重維生素A缺乏。由於粘膜上皮的增殖和角化,導致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防禦功能下降,易於感染,多有咳嗽,並易引起呼吸道繼發感染和膿尿。有時有口角炎。如在小兒牙齒發育階段,維生素A缺乏可致牙釉質發育不良。

維生素A缺乏時對骨骼特別是長骨的伸長有明顯影響,致嬰幼兒體格發育遲緩。此外常伴有其他維生素缺乏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小兒患嚴重維生素A缺乏症的較少,多為血清維生素A降低,<200μg/L,而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3)診斷指南

根據病史中有明顯的維生素A攝入不足,或者存在影響吸收。利用、消耗增加的各種因素及典型的眼部及皮膚體征可診斷。有條件者可到醫院檢測血清維生素A在200μg/L以下。

(4)家庭預防

嬰兒初生時其肝髒儲存的維生素A很少,很快被耗盡,因此要供給足量的維生素A。有人調查牛乳中維生素A含量滿足不了小兒需要,如不補充維生素A,約1/3~1/2的小兒血清維生素A不足,對牛乳喂養兒應每日補充維生素A1500IU。母乳中維生素A含量也常不足,最好也適當補充維生素A,但不要超過生理需要量。加強孕婦和嬰兒的營養。胎兒時期孕婦應多吃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豐富的食物;嬰兒時期盡量以人乳喂養,並及時添加富含維生素A的輔食,如牛乳、肉類、蛋黃、肝、豆類、胡蘿卜番茄汁和水果汁等。早產兒吸收脂肪及維生素A的能力較弱,應適當早期添加維生素A,劑量為每日2000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