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華語媒體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快速發展,許多國家都建立了麵向當地的華語廣播或電視機構。與此相反,曾經興旺一時的對中國的華語國際廣播卻逐漸走向低穀。這一現象反映了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發生變化,也反映出新技術發展對傳統對外廣播形式的巨大影響。
華語廣播電視媒體使用的語言,作為華語廣播電視的信息傳遞媒介,是受眾直接感受的信息要素。世界範圍內的各種華語媒體,使用著各不相同的聲音。一個媒體使用什麼樣的聲音,看似是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卻包含了各種考慮。世界範圍內各華語媒體所使用的語言,有更多語言之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分析華語媒體使用的語言,不僅可以了解媒體語言本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還可以了解與媒體語言相關的社會、文化等方麵的因素。本書就是力圖通過觀察和分析各種華語廣播電視媒體及使用的語言,引發人們對華語廣播電視媒體使用的語言及相關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
本書的11篇文章,涉及中國大陸、台灣和港澳華語廣播電視媒體語言,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華語廣播電視媒體語言。這些文章相互之間並無緊密的聯係,隻是就作者感興趣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使人們對世界華語廣播電視媒體和它們使用的語言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書中有些文章並不是嚴格意義的論文,隻是對一些材料進行了總結歸納,作為資料提供給讀者。有些文章對一些語言現象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可以看做是論文。
本書聚焦的重點是華語廣播電視媒體語言,與之相關的是華語媒體的播音員主持人和他們的聲音。以我們的研究力量,很難對世界華語媒體的語言狀況有更全麵的了解。但作為國內培養華語播音主持人才的中國傳媒大學,理應對世界華語媒體語言有更多的研究,進而通過教學和學術交流,促進華語媒體的發展。因此,盡管力量微薄,我們還是承擔了這一科研課題。
參與這一課題研究的有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教師陳京生、曾誌華、王婷、潘潔、宋曉陽。本課題完成後,有關專家又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使得本書的正式出版延後了一段時間。在此之前,我本人曾擔負國家廣電總局“華語播音中外比較研究”科研項目,其部分成果也並入本書發表,以便人們更全麵地了解我們的看法。
本書是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項目,得到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主編:陳京生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