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鳳凰全球連線》——把華人的聲音傳遍世界
2003年,鳳凰資訊台推出了全新的新聞節目《鳳凰全球連線》,終於圓了胡一虎的新聞夢。在輔仁大學受過四年新聞專業的正規教育,在華視從跑新聞的記者到新聞主播,胡一虎的職業生涯中所引以為傲的成績和榮譽,都是新聞所給予的。在他看來,《鳳凰全球連線》是最接近他希望做的類似於美國著名主持人拉裏·金(Larry King)的節目。
資訊台推出《鳳凰全球連線》,希望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有一個新的突破,它不僅僅在於通過連線采訪讓重要新聞的當事人及評論員現身說法,呈現多種觀點和立場,更重要的在於放眼世界;鳳凰連線的是“全球”,新聞資訊有評論並不是它的首創,但是讓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人們從不同角度來闡釋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的敘述和觀察,卻可以讓這樣的新聞做得更有深度和高度,更多棱,更厚重。“全球連線這一方式是讓觀眾能從一個高屋建瓴的角度、全盤領略事件的每一個部分,從而最大可能的使解讀後的觀點客觀公正。”
有了這樣的平台,胡一虎對新聞的選題和切入的角度有了更寬泛的選擇餘地,這同時也意味著選擇需要慎重和責任的重大。選擇哪個新聞話題能引起觀眾的關注;什麼角度的新聞解讀才算獨到深入;怎樣的嘉賓連線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節目的精髓。胡一虎自己也說,“《鳳凰全球連線》讓我飛到天際,站得更高,想得更遠。我一直希望能做這樣一檔節目,全球華人心是在一起的,他們共同關注一個話題,每一個華人是在他家裏透過鳳凰的平台吸引不同的養分,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身處鳳凰,麵對兩岸三地甚至全球的華人,胡一虎也深感肩上的壓力和責任的重大。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作為一名新聞主持人,胡一虎在播報新聞、講述故事甚至連線全球華人的過程中,以他獨特的台灣式的國語贏得了大多數觀眾的好評和青睞。但是,隨著與內地同行的交流和節目定位的改變,這一播報的語態和主持人的表達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間接地分散了部分觀眾,特別是內地觀眾的注意力,影響了節目的收視效果。胡一虎自己也表示,盡管公司要求自己保持獨特的新聞播報風格,但是,隨著節目影響力的增強和受眾麵的擴大,自己也將在表達和講述的方式上再有所突破,讓自己的語言更具有融合性和親和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中華的聲音”。
2.陳魯豫——新聞也可說,訪談亦親和
1993年從北京廣播學院國際新聞專業畢業的陳魯豫,沒有做新聞,卻一腳踏進央視的《藝苑風景線》,成了一名娛樂節目主持人,並且成為當時央視十大最受歡迎主持人之一。1996年,陳魯豫轉投鳳凰衛視,迎來了自己主持事業的真正春天。在鳳凰衛視度過的十個春秋裏,陳魯豫先後主持了《音樂無限》、《鳳凰早班車》、《一點兩岸三地談》、《VIP會客室》、《魯豫有約》、《香港回歸世紀報道》、《戴安娜王妃葬禮》等欄目和直播節目。在眾多節目中為她贏得廣泛讚譽的是《鳳凰早班車》和《魯豫有約》。
(1)《鳳凰早班車》——開創說新聞的先河
1998年4月,陳魯豫開始以樸素大方的形象出現在《鳳凰早班車》裏。這是一檔報摘性質的新聞節目。陳魯豫在節目中以通俗的口語講述新聞,並提供背景資料和進行評論,開創了說新聞的先河。正如鳳凰衛視的總裁劉長樂所說:“早班車的特色,就是把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集中在魯豫的一張嘴上。”
傳統的新聞播報,從傳播學的角度是一種大眾傳播,要求播音員的身份定位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媒體的代言人,不能帶有過多的個人色彩。而新聞稿件的內容也基本是固定的,不能輕易改動。這就要求播音員在播報時必須要嚴謹莊重,字正腔圓。傳統播報方式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但是也相對存在著與觀眾有一定距離感的弱點。這種播報方式對於《鳳凰早班車》這個欄目的特點來說顯然並不適合。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曾經說過,“最好的傳播效果是人際交流”。陳魯豫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欄目的特性,把人際傳播的方式引入到了大眾傳播的新聞表述之中。首先在角色定位上,陳魯豫帶有更多的個性色彩,她不僅是新聞的播報者,還擔當著記者和編輯的身份,決定著新聞的選擇和取舍。這種對於節目的深度參與,讓陳魯豫擁有了比一般播音員更大的話語空間,也更容易駕馭整個節目的進程。在節目的進程中,她不是簡單地按照國際或者國內新聞的順序依次播報,而是對新聞事實進行重新組合,采用導讀的方式娓娓道來,讓觀眾感覺到一種明顯的交流感。對觀眾來說,陳魯豫更像是一個親切的朋友,而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播者。其次在播報的方式上,陳魯豫也一反嚴肅標準的播報樣式,語氣輕鬆,態度親近,在語流中夾雜著一些語氣詞,使聽慣了字正腔圓播報的內地觀眾耳目一新。比如在關於拳王泰森被起訴的新聞中,陳魯豫說,“泰森這個人跟法庭很有緣,不是他告別人,就是別人告他”。這種如聊天般的口語化表達非常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