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日本化學武器發展(1 / 2)

研發曆程

一戰中在歐洲戰場上廣泛使用的毒氣戰,雖然並未改變整個戰爭形勢,但其所產生的巨大殺傷力及對敵方士氣造成的恐慌,無疑使戰後各國軍方對這類新式武器產生了毫不掩飾的興趣,盡管戰後製定的國際法明令禁止在戰場上使用化學武器,但各國仍未放棄對化學武器的研究。日本就是這其中一個很典型的國家。

簡單來說,負責研究開發毒氣武器的是陸軍科學研究所的第3部,後來轉到了第2部,還有陸軍第6技術研究所,海軍的技術研究院毒氣部也是研究化學戰的重要機構,雖然日本海軍於1923年開始研究化學武器,1925年陸軍才步其後塵,但日本陸軍對化學戰始終抱有極大的熱情,不惜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來研究化學戰。日本的各細菌戰研究機構,在進行細菌戰研究的同時,也肩負對化學戰的研究工作。

日本於1928年開始實驗性生產芥子氣。6年後日本人每周生產一噸路易氏氣,1937年產量上升到每天兩噸。大量地製造毒氣是在瀨戶內海的大久野島,稱為陸軍造兵廠火工廠-忠海兵器製造所,該廠主要生產合成毒劑和各種化學炮彈。

日本海軍則在神奈川縣寒川“相模兵工廠”製造類似產品。在福岡縣企救郡的曾根兵工廠專門將大久野島的毒氣工廠生產的毒氣和製造的彈體裝填成毒氣槍彈。

日本人獻身於化學戰的研究工作精神,有時到了狂熱的地步。對於1933年在東京東21英裏的千葉縣的習誌野成立的占地40英畝由陸軍教育總監管轄的陸軍化學兵學校則是研究毒氣戰和培養訓練實戰人員的教育機關。

該校專門培養化學戰軍官、士官,戰爭中增開學期1~2個月的短期培訓班,設立教導聯隊(團)。一萬多名在此接受化學戰訓練的軍官和軍士成為化學戰的急先鋒。在以後的12年裏共培養了3350名化學戰專家,誌野學校的畢業生被分配到陸軍第六技術研究所,從事毒氣的研究和發明。

1939年8月,在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火車站以東一公裏的郊外成立的關東軍第五一六部隊,正式名稱是關東軍化學部第五一六部隊即以恐怖名聲威震滿洲的毒瓦斯部隊,其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駐齊齊哈爾市隸屬關東軍技術部的化學兵器部,五一六部隊對外又稱齊齊哈爾研究所(是陸軍軍械部第6技術研究所派駐我國東北的分支機構),下設4個課,分別負責毒劑的偵檢,毒物的合成,化學製劑的研究,防護和治療,編製為250人。

第五一六部隊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使用毒氣武器的實驗和訓練,並曾和第七三一部隊合作共同進行過多達50餘次的毒瓦斯人體實驗,2003年8月4日齊齊哈爾的日軍遺棄化武傷人事件也與這支惡魔部隊有著重大幹係。

關東軍五一六毒瓦斯部隊等於第六技術研究所駐滿洲的常駐機關,第六技術研究所發明的毒瓦斯使用方法經過習誌野練習隊的特別訓練,由設置在滿洲齊齊哈爾的五一六部隊實施。

日軍廣泛的化學武器試驗包括1930年在台灣熱帶條件下的試驗,促使研究出一係列可怕的毒氣武器,能夠把十升戰劑投射到二英裏外的布毒器,發射“毒霧”的裝置,把經改裝後噴射氫氰酸的火焰噴射器吊在降落傘下,在慢慢飄行的過程中釋放出毒氣流的芥子氣噴灑炸彈,能用芥子氣鋪染七米寬的地段的遙控染毒拖車;還有一種能裝置一公斤的氫氰酸的手擲反坦克武器。

防護方麵的研究也並駕齊驅,並極力尋找適合馬,駱駝佩帶的防毒麵具(有兩英尺長,八英寸寬)以及狗佩帶的防毒麵具,綁腿和鞋。

1936年,西安事變。日本退出國聯裁軍會議。日本陸軍計劃采購防毒麵具、防毒鬥篷300萬套,輕便防毒具120萬件。1937年,日軍正式裝備氯氰酸。日軍的化學武器已達到了很強的攻擊作戰能力。“讓實驗室的成果走向戰場”已成為狂熱的軍國主義份子叫囂的口號,災難正逐漸迫近。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正在戰場上長期地,有組織地,大規模地進行違反國際法的化學戰的國家隻有日本。而從1937年起,日本人在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就廣泛使用了毒氣,換句話說,日軍早在二戰正式爆發前即有係統,有針對性的對中國進行了化學戰。中國無疑是化學戰最大的受害國。

日軍在1937年8月的凇滬會戰中首次使用了催淚性氣體和噴嚏性氣體,此後日軍在中國各個戰場上紛紛使用毒氣,尤其是自1938年8月開始的武漢會戰,日軍使用毒氣更加肆無忌憚並開始使用劇毒的糜爛性毒氣芥子氣和路易氏氣。

侵華戰爭時期的日本曾生產過746萬發毒氣彈,這其中除沒有能研製出神經性毒氣外,幾乎研製和裝備了世界各國所裝備的所有毒氣。如芥子氣,路易氏氣,光氣,二苯氰砷,氫氰砷,二苯基乙酮,苯氯乙酮和三氰化砷等8種標準毒氣。

日軍的毒氣兵器種類繁多,除各種毒氣航彈,炮彈外,主要還有毒氣筒,布毒器,布毒車,毒氣鋼瓶等等。瓦斯部隊成為侵華日軍的常設兵種,毒氣則是日軍的必備裝備。